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子诚教授《中国当代学史》,陈思和教授主编《中国当代学史教程》出版后,好评迭出,超越轻描淡写的商榷罕见。经较长时间冷静谛视,觉其虽堪称重写学史的重要收获,但也存在无可避讳的,与过分重视个人随意性,过于忽视必须有的公正、科学等共性的浮躁批评热接近之观念闪失,有对毛泽东学思想的评述对于偏激,将新时期军旅小说、当代报告学拒于评述大门之外等,轻重失衡评述失当表现。  相似文献   

2.
张京华先生的《世纪之交的道家研究》于《中国老学史》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其诸多批评片面、武断而缺乏根据。本对此作出回应,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 是谁对测量和测不准关系的理解中包含着科学上的错误? 甲:不久前看到何祚庥先生与你商榷的一篇文章《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割性的再认识”》(载《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以下简称“商榷”)。在这篇文章中,何先生再一次批评了你关于微观认识领域中存在“主客体不可分性”的观点。这次批评有何新意? 乙:新意主要有两点。第一,把我的观点同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批判  相似文献   

4.
<正>1934年,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横空出世,引起了当时戏剧界的极大震动,以至跨越四十余载,茅盾先生在祝贺他的剧作《王昭君》发表时,依然不忘赞叹“当年海上惊雷雨”。与《雷雨》的大名相伴而生的,则是人们对其主题和人物的热烈讨论。曹禺在1936年发表的《雷雨》序言中说,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他其实并非要“匡正什么或攻击什么”,  相似文献   

5.
钱宗武、杜纯梓二位先生合著的《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是尚书学史上的新近成果,也是现代尚书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对推进《尚书》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从一书用词通例、上下文语境、古代字书辞书、历代《尚书》注释等训诂方法入手,对《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的两处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
近日,连续读到好几篇关于“绿色批评”的章,特别是毛荣富先生在《人民教育》(2∞2年第3期)上的那篇《绿色批评》以及上海《新民晚报》“桃李芬芳”专栏中的几篇短,令我颇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些章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对中小学生要尽量使用绿色批评——批评时,  相似文献   

7.
《通不通》原载于1935年6月16日《生活教育》杂志第二卷第八期,主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对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一篇批评短评的回复。张耀祥先生批评陶行知先生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语言论不通。故陶行知先生写此文与张耀祥先生商榷,也是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到底是通还是不通的答复。  相似文献   

8.
刘家思的专著《苦闷者的理想与期待——曹禺戏剧形态学研究》是曹禺研究的新成果、新收获。作者没有泛泛地从惯常的思维定势出发,人云亦云地重复已有的观点,而是选取若干较少有人涉及的课题,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有很强的创新性,实现了填补“空档”的预期目的,对曹禺研究做出了新贡献,显示了很好的理论素养和对待学术研究严肃认真的态度。当然,由于新说新论多,也难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但这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9.
贵刊的“教材谈丛”、“商榷与正误”及其他栏目办得很有特点 ,对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帮助极大。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 ,我衷心地说声 :谢谢 !我之所以写商榷与正误的文章 ,是因为我觉得求真乃是学史者第一追求。古有良史 ,有真笔 ,有素心 ,今人更当以求真为己任《商榷与正误》:求真乃是学史者第一追求@周凯江$苏淮阴县淮海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两部剧作的原型叙事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徐岚先生认为《聊斋志异·阿宝》的主人公是阿宝,这是有待商榷的。笔者认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孙子楚,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以痴为美”的文化心态;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男性作家的特权意识;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在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所使用的“精神”概念等等问题,孙民从先生在《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发表了与我商榷的文字,我对此表示感谢。在这里,我试图对他的商榷给予回复,并对他所用的某些概念和推理方法以及所持的某些观念予以必要的商榷。一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的“精神”概念实际上就是“身心关系”中的“心”。这个“心”在英语中往往被表述为“psyche”、“soul”、“spirit、“mind,在汉语中常用“心灵”、“灵魂”、“精神”来表述。从哲学层面对“心”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为“精神哲学”(也有人称之为“…  相似文献   

13.
释“得无”应顾及全篇安徽蚌埠市教科所陈章甫曾平东先生《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一文(《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12期),对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两处“得无”的注释都予以肯定,否定了其他的异解。现略呈管见,与课本编者及曾平东先生进行商榷。庄文中先生在《...  相似文献   

14.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自小热爱读书,一生勤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多读书”、“读透书”是他对后学者、晚辈的一贯要求,更是他自己所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一、《雷雨》的内容结构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雷雨》的成功与曹禺先生出色的结构艺术的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姚小鸥先生《<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商榷》一文,对赵逵夫先生关 于此方面的研究多有批评。本文结合《公莫舞》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对姚文所提及的主要问题再作 具体商榷,主要涉及《公莫舞》的版本与校勘、脚本的主题内容与西汉武帝时的社会背景、脚本的表 演形式等内容;并由此论及学术争鸣的目的与态度、学术争鸣的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诗篇章。司马迁的史传学同屈原的辞赋、杜甫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一样,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9.
马丽 《宁夏教育》2008,(12):69-70
近读刊于《宁夏教育》2008年9期“教育杂谈”栏中贾百义先生的《教育重在“育”》一文,引发了笔者对“教育”这一重大问题的思索,现梳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并与贾百义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0.
读李小梅先生的文章《单音节形容词叠音后缀读55调辨》,很受启发,但李文对“雾蒙蒙”“香喷喷”“亮铮铮”“血糊糊”等ABB式形容词BB本调的确定有待商榷,《现代汉语词典》破例为ABB式形容词注变调的处理办法也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