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此论题论争的重要理论资源。但真正第一个提出此论题的学者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昂立·列斐伏尔。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在其消费社会批判前提下作为一种逻辑策略提出的,他借以证明日常生活具有改变自身的可能性,进而具有完成文化革命的审美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前人异化研究的基础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18 4 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使用异化范畴一方面继承了德国思想的传统 ,另一方面是为了探求异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探求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不是目的 ,其目的是为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 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的积极探索 ,迈出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关键一步 ,最终促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的延伸,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人"的形成做出详细精彩的演绎,但没有把握住形成"单向度的人"的最根本原因:私有制。马尔库塞对解放的前景并不乐观,而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以及"全面发展的人"的观点,解放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工业4.0以其独特的智能化色彩成为生产领域当红词汇。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劳动权利和社会性构成了挑战,产生出“数字鸿沟”和大量“数字穷人”。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人类与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发生了异化。面对新兴技术带来的阵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逻辑对人工智能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力求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对技术的引导以及对资本的监管提供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否定了翻译的绝对性。近年来对"异化"翻译策略的过分强调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文章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绝对乏善可陈。可读性是检验文学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西方文化话语的时代,武术的发展偏离了其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不自觉状态下发生了异化现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全面审视武术异化现象。研究认为:当今武术异化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五个方面:武术文化异化即传承异化、技术异化、评价异化;武术人异化即身体形态异化、心理异化。站在“文化自觉”的立场上探讨武术异化体系,理清思绪,试图揭开阻碍武术发展的阴霾,期待引发学界对武术文化“自知之明”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谋反位于十恶之首,是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对于这样的重罪,唐前期统治者或出于各种原因,使死刑实际执行与律法之规定出现异化,这使得法制遭到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归化”、“异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界定了归化、异化的另一英文术语adaptation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其他英语术语的关系;明确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在使用范围上的不同,对区别这两对概念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传递文化内涵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在国内外曾经引起了广泛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归化”还是”异化”的能动选择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以“OTHER quachs,plague take them”中译本为例,笔者从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文化因素及其翻译、信息对等和归化与异化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浅析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异同,进而得出译者只有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融合的原则,才能够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内涵的鉴赏和吸收,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1.
艺术家具有独特的揭示丑的本质的能力,进入艺术殿堂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把丑变得更典型,便从反面肯定了美,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潘金莲是一个被社会、家庭、生活扭曲的畸形人物,是封建男权土壤下孳生的恶之花.<金瓶梅>用"化丑为美"的手法,从她身上挖掘了与众不同的人性的异化和毁灭.她残忍阴毒、淫荡成性这一独特性格的形成是独特的客体环境和主体环境所决定的.<金瓶梅>采撷恶之花有其特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生存环境的"丧失"、奥林匹克主流体育文化意识在全球的影响、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认知的缺位等因素的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祛魅化"、功利化、模板化等异化现象,扭曲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有效发挥。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属性,拓宽推广路径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善本"的原则,做到"本体"的善——内涵的"返魅"与形式的"祛魅";"载体"的善——扶持民间活动形式、借力现代传媒;"客体"的善——营造友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友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新词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面镜子,有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否及时、准确地将其译为英语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土豪"一词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中十分火爆,其拼音"tuhao"有可能以单词的形式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给我们的翻译启示是:在翻译汉语新词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在目的语中去寻找对应词,而是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彰显和传播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功利化”、“冷漠化”等“异化”现象是市场经济、城市化、工业化等多种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它是一种“社会疾病”,其本质是人际关系中缺少“情感”成分。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联系我国人际关系的实情,运用文献法阐释了人际关系“异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功利化与冷漠化。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以国内外体育功能的实证材料和相关学者的理论观点为基础,逻辑地推演出全民健身运动在培养人们情感--道德感、美感方面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改革虽历经十年,但问题依旧颇多,基本已违背了教学改革之本义,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变异。深究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纲要》精神把握不准,改革考虑不成熟;体育教学安排缺乏实效性;课程设置可操作性不强;"教学环境"宣传力度不够;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明确改革重点,认清"三自主"本质;修改教学大纲,创造"三自主"改革平台;加强"系统环境"的全方位宣传;加强选课的指导与控制;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指标科学化等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与异化:马拉松“热”与“冷”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是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还是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马拉松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文化认同与文化异化理论,分析了马拉松“热”的内在机理,探讨了马拉松“冷”的问题表征及内在原因,提出了促进马拉松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马拉松“热”的内在机理是:马拉松经济文化价值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精神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健身文化价值与全民健康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冷”的问题表征是:“同质化”“淘金热”“猝死”等,其原因是马拉松文化异化.建议:政府方面,加强指导、服务与管理;市场方面,促进标准、规范和创新;民众方面,注重健康、安全、文明.  相似文献   

17.
从核心音腔发展和复合型腔音列两个角度进入,分析东路庐剧“二凉腔”的旋法框架和腔音列结构。首先对东路庐剧“二凉腔”发展现状进行概述,随后对腔音列构成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凉腔”仅以do-re-sol-la和do-mi-sol-la两个腔音列唱出东路庐剧的情节发展,通过两个腔音列的转位、逆行等变化手法达到音乐进行。在第三部分,基于前文腔音列基础上的旋法特点叙述下对“二凉腔”的调式调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得出结论。以此探寻该音乐形式的发展规律,以便在表演和传承中更好地解析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潜藏于历史、文化、秩序以及人性背后的权力意识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权者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满足个人欲望,展现权力与欲望编织的巨网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人受权力与欲望的支配,在权力的倾轧下逐渐堕落、扭曲和异化,最终深陷权力的泥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逻辑视角的多重性导致了其历史分期形式的多样性;“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马克思其中一种历史分期形式曾运用的一个基本范畴,其有效性受自身成熟程度的限制;在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分期思想中,放弃了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历史逻辑起点的观点;长期以来,学术界在马克思历史分期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主要是由于把马克思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分期思想模式化、图示化和公式化,并试图把“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不成熟的范畴纳入设定的公式中  相似文献   

20.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万心,是新世纪文学中难得的聚焦了特定历史矛盾和复杂社会意涵的人物,是《蛙》中最富政治解读空间和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形象。姑姑的一生,始终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变迁中,她始终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一步步在当代政治的牵引与宰制下走向自我的"异化"。本文就从姑姑不同阶段的"异化"出发,细致分析姑姑由"神"入"魔"再到荒诞救赎还原为"人"的戏剧化过程,从而反思个人在当代中国政治机制变迁下难以与自我人性本质相统一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