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台高校"校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福建省内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合作各方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必须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实施进行细化,发挥台资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福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互通型财会人才的需求增加,闽台校校企项目应运而生.闽台校校企合作连接了两岸院校及企业,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岸财会人才培养上的差异及用人单位会计准则核算的不同.分析"3+1"4+1"闽台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困境,提出解决对策,旨在推进闽台校校企财会互通型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高校近十几年来积极深入地开展与台湾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规模等方面取得佳绩,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闽台合作规模的增加、合作办学经验的欠缺及闽台诸类办学政策阻碍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生赴台风险成了当前两岸高校管理者亟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该项目的实际运作,结合高校风险理论,分析学生赴台的各种风险,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探讨学生赴台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现场工程师是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服务国家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文章分析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概念和意义,指出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困境,并提出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改革策略:构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提出现场工程师“三双四共三同”校企协同培养育人模式,“三双”即构建校企“双院长”“双主任”“双导师”的三双协同培养团队,并建立校企双导师三级考评、双向融通机制,“四共”即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和共建评价体系,“三同”即校企双导师同讲核心课程、同编优质教材、同建实习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经过多年探索,高职院校形成了“校中厂”“职业教育集团”“订单班”“企业校区”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这些模式,校企双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作为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发展却相对滞后。分析校企合作视角下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探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校企联合招生",这是发挥校企双主体效能,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建设积极性的基本保障。为保障选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校企双方共建人才选拔标准,并根据选拔目标双方协商制定对应的选拔方案,校企共同完成选拔流程。通过对13个汽车类校企合作项目班选拔模式进行分析,对"联合选拔"的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某些关键提出注意事项和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原有校企合作项目大多存在功能单一、流于形式、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共建课程、以校企联合培养为重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项目为载体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全过程评价、注重实效、分类评分的校企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融合、师资融合、项目融合“三维一体”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广州电大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按照“职业拓展”目标指导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一体化;实践资源建设走社会化道路,体现综合利用;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以实用和有效为原则,发挥系统办学优势,形成“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学做结合、双证并举”的工学科专业开放教育办学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职旅游教育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继续探索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认为,和谐就业是校、企、生三方互利共赢的最佳结合点,并基于此构建了“5361”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例,简单介绍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总结了研究生校企联合共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构建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制”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三级一体化的校内实验实践平台;探索形成“工作站”模式的校企联合培养体制;坚持培聘结合,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师资队伍等培养策略。以期对应用型大学同类专业的校企共建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空乘专业学生角度出发,探究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空乘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下空乘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发展阶段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区域性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形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深化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形成生态系统的创新路径。黄淮学院防水材料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政企多主体协同,以组织模式改革催生产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描绘产业人才画像,变革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产业课程地图,变革课程体系;创设新型教研组织,变革师资队伍;跨学科、项目化的ADRE学习团队,推行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等;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立了“3+1+X”校企协同的新工程教育模式;形成教师发展生态;构建校地认同、产业耦合的“特色育人”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口,也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从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合作构建贯穿工学结合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共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等方面提出了闽台"校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实现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开展情况,分析校企合作的意义,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职业院校在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这一办学模式中遇到了困难,发展和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总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政校合作,实现办学模式的创新,从自身办学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但校企合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校基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学校与企业的矛盾进行较好的调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校基融合的优势以及方式入手,并通过校基融合的案例,阐述基于校基融合下的区域性营销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安徽国际商务职教集团校企合作项目——"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5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校企双方通过以"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逐步实现了校企双方在"理念、平台、模式、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8.
形成校企(院)命运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存在的困境,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院)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于国家示范职教集团的框架,遵循现代共同体内在的生成逻辑,通过校企双方搭建“校(企)院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开发共享课程及资源,共建产业学院,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立校企(院)“产学研创培育”实践共同体,实现“三共赢、四共生”,初步探索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式,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一校一品”模式试探性开展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正式推出,历经十多年的时间,取得成绩的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该文主要运用特尔斐法、试验法和访谈法对学校体育“一校一品”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理论盲点问题和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对“一校一品”的概念与定位逻辑性问题、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以及“一校一品+社团”模式的优化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有:广大中小学对“一校一品”的理论性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一校一品”应综合教育管理部门、体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基层教学单位形成系统,协同推进;“一校一品”建设路径的逻辑关系应该是以学生本体层为核心,以运动参与和培养兴趣为出发点,向器物层导向,使之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最终实现学校体育品牌化;“一校一品+社团”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行之有效的开拓性举措,对于强化和发展“一校一品”起到有益的补充。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面对职业技术学校招生逐年萎缩的现状,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教育理念;设置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积极拓展职业培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做好“校企”“校校”和“生校”结合工作。只有保证生源“进口”与“出口”的完美结合,中职学校才能走出困境,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