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要超越“过”与“不及”的二元对立。儒家中庸思想所体现的和谐原则为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语言层面和艺术形象层面寻求和谐应该是再创造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翻译史实为例,系统阐述意识形态的内涵,分析翻译活动中意识形态实践性、多元性、滞后性的特征,并从翻译文本与翻译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的影响。在充分肯定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的同时,也指出在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时,应正确认识到翻译在译者意识形态和译入语社会意识形态两方面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介于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决定的,其对语言、意义本质的论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研究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标准的束缚。译者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翻译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主体间性是和主体性密切相关且本质不同的概念,是新近被引入到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翻译研究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命题上存在的分歧,本文对涉及这一问题的相关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首先讨论了企业外宣文本的特点,企业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适度发挥有利于提高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阐明译者对文本的选择、理解和表达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主体的顺应和选择。译者的主体性与叛逆性特征决定其在阅读欣赏原作中不可避免地对文本进行意义再创和重构,从而达到自己或是时代的亦或是赞助人的审美目标和要求,译者的主体性与叛逆性的存在使原作的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上得以拓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军事体育外训课堂教学在师资上是以"教员+译员"的模式进行,教学语言是以"中文+外语"的形式出现。通过从翻译学的角度来探讨在外训军事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语言的应用,认为军事体育教学语言的表达和应用应该受政治、文化大环境和设置该门课的目的所指导,教员和译员应该对所用教学语言达成默契和共识,译员在特定情况下可对教学语言进行调和。最后提出了该方向对外教学语言的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二元对立的传统译论中,译者被遮掩在作者身后成为隐身人,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却处于卑微的地位。翻译实践的不断繁荣和翻译理论的持续发展加深了人类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终于促成了译者身份的变化,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得到认可。承认译者翻译主体就是承认翻译即"二度创作",才可能为翻译文学在本土文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分析表明,放纵的译者主体性将会导致译者无法传递正确信息,从而翻译不出有质量的作品,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对解构主义的误解、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和监管的缺乏都是导致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优点,并避免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  相似文献   

11.
论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的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理论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极力予以彰显。基于斯坦纳的理论模式,把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四步骤中,以此探究论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翻译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外交流和宣传的重要工具,国内新闻的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决定新闻翻译质量的直接因素是译者。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目前对外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外宣译者在新闻翻译中应当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使对外新闻翻译能够做到既准确传达又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将翻译视作以女性主义名义进行的"改写",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要求译者主动干涉原文,消除性别歧视,对原作进行再创造。近年来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分析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化现象,鲜有运用于实践中,笔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原作理解,进行翻译实践,力图"重现"原作者内心深处被湮没的声音,表达共同的女性情感,突出其女性地位,彰显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中译者的情感输入是必要的,要避免太具主观色彩的情感输入以防造成"讹"传之作;科技翻译要避免涉及个人情感,力求客观理性。译者要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目的及接受能力,合理处理翻译中的情感输入,译者情感的输入,无论多少,都应是原作者所给予他的忠实的情感反应,而不是凭主观想象发挥出来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当前翻译失误的现状中总结经验,从译者自身角度来探讨作为一个译者的翻译素质问题。笔者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了译者的四个必要条件——双语能力的掌控、文本特点角度、责任心和一专多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译者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如何通过准确的翻译,让中国国家的作品走出去,让中国文化在英语文化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则成为当代翻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生态翻译学是新时期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突破,是实现生态学与翻译学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理论体系。基于此,本文以阎连科作品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对翻译方法及理论进行探究,以期对中国文化的翻译与推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最基本纽带的翻译批评,是对跨文化和跨越历史的翻译活动的有效思考和科学评价.翻译工作要科学和谐地发展,必然离不开翻译批评.翻译批评能够保证翻译的价值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而更加充分地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中的精华,繁荣自身的文化建设.本文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分化关系、翻译批评转向在场、翻译批评重点聚焦译者行为批评以及"互联网+"翻译批评等视角,研究翻译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已历经多年的发展,研究视角多样,包括公示语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公示语翻译的语用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美学理论等等。公示语翻译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本翻译及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也需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管理翻译过程的复合能力。因此公示语翻译不仅仅一项语言的转换过程,更需要译者具备多元的职业技能,流畅地完成翻译过程,以达到最佳的公示语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身份在翻译研究中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在传统译论中大都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被置于"隐形"状态,但随着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主体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确立了译者主体性的地位。本文拟以《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翻译文本选择中主体性的彰显,着力分析译者主体性诸如文化取向、人生哲学、生活经历、审美态度、翻译目的中等主观因素是如何在翻译文本选择中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