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月17日星期六小雨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窗边任凭不安分的雨丝拂润着我的脸,随手翻阅着最近沉溺其中的《三国演义》,不觉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乱世枭雄的身影——曹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三国文化”概念的由来和定义,三国文化的两大系统:以三国历史为中心的系统和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是一种带有功利色彩的经营谋略的文化,《中国演义》巨大的谋略借鉴意义是他书无法比拟的。三国文化的资源可直接为现实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妇孺皆知,目前又由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全国涌现出一股三国热,而襄樊古隆中又是《三国演义》故事中主人公诸葛亮的躬耕地,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三国故事,弘扬三国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三国传说     
水水 《良师》2011,(3):63-63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相似文献   

5.
三国文化熟语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负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作为一部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巨著 ,《三国演义》使汉语产生了数量可观的文化熟语。本文从文化价值、形成原因、熟语类型、表义作用等方面对极具民族文化色彩的三国文化熟语现象作了概括的描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三国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是沿着历史的轨迹逐渐演变而成的。一旦形成了一种带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现象,也就留下了一定社会形态的烙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三国文化的发展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汉末黄巾起义(公元184年)至南北朝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三国归晋的196年时间内,各种不同阶级的风云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为后人慨叹的悲剧、喜剧、闹剧或丑剧。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是对黑暗的汉朝统治的大讨伐,是人民群众愤怒情绪的总爆发。黄巾起义不幸失败了,但历史从此呈现出最为纷繁复杂的一页:群雄…  相似文献   

7.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8.
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曾先后数次颁布《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对它的变迁的分析与论述,可透视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赤壁大战主战场在蒲圻不是定论。鄂州市应该同时开发三国赤壁文化和吴王古迹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开发"三国文化之旅"应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研究为先导,加强规划;二是在景点的维护、建设上,处理好史与文、实与虚的关系;三是形式多样,情趣丰富;四是点线结合,配套成龙;五是大力开发客源;六是培养一批素质较好的导游、解说人员.  相似文献   

11.
以叙述故事,描写战争见长的<三国演义>,其中也渗入了浓厚的抒情气氛.小说中展现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包括悲恸之情、豪迈之情以及怨怒之情,作者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加以呈现,具有摄人心魂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4.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不少人物均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智者.然而,亦有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巫师术士,称不上是智慧的化身.事实上,许多《三国演义》人物皆有巫师的影子,尽管他们缺少了与神相通、驱邪治病的能力,但仍能通过观天象测吉凶、观人相测前途,可见他们之熟谙巫术.虽然神化色彩不及远古巫术般浓烈,但在《三国演义》里仍可体现一种神秘无形的互渗关系,其中占星、通天便最能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通过分析《三国演义》数个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可让学界了解到《三国演义》中较少人讨论的人物巫术形象,以及其文学功能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经营之道角度,《三国演义》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经营之道首在识人、用人,这是致胜之本。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政治军事斗争和经营管理中关系全局成败的首要问题,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在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之时,谁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谁就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胜利者。有了优秀的人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还需要灵活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