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午战争时期的上海民众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在冲击日侨企业,迫使日侨回国、巩固海防、清查奸细、运输兵员军械、加紧军火生产、筹款救治伤兵、反对议和坚持抵抗诸方面均有强烈的反应。《马关条约》签订后,上海实业界人士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呼声更是启动维新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公众以战争为共同议题,利用报刊发抒其郁愤情怀和改革呼声,形成了推助社会变迁的舆论声浪。本文力图借助舆论学,传播学原理,对甲午战时报刊舆论的社会功效和历史蕴义进行透析,以揭示其在唤起民族觉醒,催化思潮流转,趋动社会变革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京师的安危是时局的关键。日本的战略目标在于攻占北京,压迫清政府投降.马关议和时又以进攻北京相威胁,旨在挟制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从“宗社为重,边徽为轻”的观念出发,以“保全京师根本”为目标,屈辱求和,终以割地赔款的惨重代价换来京畿安全和“十数年无事”之“和局”。以至丧失天下人心,自取败亡之道。康有为等人的“迁都”之论代表了当时士人关于都城问题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的保台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官僚心理探析彭南生关键词甲午战争,主战派,心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朝野上下,主战之声回荡不息,但就主战的心理基础而言,朝野不同,官民有异。本文以管见所及,仅对清朝官僚的主战心理作点论述,欠妥之处,敬请大家匡正。笔者以为,从心理变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时期严复爱国思想的特色苏中立,涂光久关键词严复,甲午战争,爱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严复思想上的空前震惊,成为他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以他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的学术基础和个人素质,发愤写下了《论世变之亟》、《...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大连地区。随着日军对大连地区侵略的不断加深,大连地区的人民自发地进行了各种反抗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高武、曲氏妇孺10人、阎世开等人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欧洲列强对甲午战争的态度和同时期诸列强在其它地区的矛盾与角逐有机地联系着。当时英俄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列强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如不能说英国一贯支持日本侵略朝、中;也不能概括为沙俄一直反对或抵制日本侵华。欧美列强的纵容或支持,是日本胆敢发动甲午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把“三国干涉还辽”说成“丑剧”值得商榷。把“以夷制夷”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也是谬误的。  相似文献   

10.
论甲午战争时期的红十字会医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救助战争伤兵和难民为宗旨的国际性红十字会组织,它以红十字会医院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营口、烟台、天津等地。这些红十字会医院都是由在华的西方人士(包括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军人)组织创办和领导的。它们对当时战地的中国伤兵和难民的救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西方现代性质的红十字会组织在中国的出现,对于中国传统和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以甲午战争为界将近代中国外交划分为"夜郎自大时期"和"痛心疾首时期"。这种认识源自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提升为一种爱国救国的理论。李大钊的甲午观表现在现实层面,就是痛恨日本政府对华的欺凌,参与抗议日本政府的活动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开始学习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2.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之士对清王朝腐败根源的认识亦愈加深刻,并最终将捐纳与清王朝一同抛弃.  相似文献   

13.
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结果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海战失败的总根源;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战略方面,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放弃了制海权;丁汝昌的指挥失误。  相似文献   

14.
在重新解读黄遵宪咏甲午战争的诗,更能总结出黄氏晚年在总结甲午战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思想。首先,民族的救亡图存须要中国人养成民族国家观念,从而以全民族之合力对付列强的入侵。其次,要区别传统的“忠”和“义”观念与现代的民族观念:要用“中西合璧”来形成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再次,甲午战后,他依然坚持要战胜种族歧视,坚持民族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是一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坚定的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国家意志,以及神道文化对天皇制政府的坚定维护,使日本国民在国家意志的指挥下形成了国民普遍的进取心。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空谈"义、理",较少研究维护"义、理"的方略,这注定清政府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战争意志,进取的大国精神。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是构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得出,国家意志的正确和坚强以及国民精神的奋发向上也是硬道理。这也是维系一个国家能否由弱到强,长盛不衰的永久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赔款数目,中日战后所签订条约本已经明确规定,但实际赔款的数目尚未准确定论。本文通过对清政府赔款的资料进行考察,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实际赔款数额。  相似文献   

17.
廖宗麟 《天中学刊》2002,17(6):80-85
我国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传统观点认为:在战争爆发前夕和初期,清政府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在对日开战问题上,分裂成主战和主和的对立两派,主战派是爱国的,主和派是卖国的。这种区分其实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只有主战派,并无主和派。但这种主战派不待充分备战即仓促对日开战,以致中国惨败,因而是误国的,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为应付庞大的支出大举外债。这些外债主要用于清政府的军费支出。在争夺贷款权的激烈斗争中英国占了主导地位。借款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剥削性,对清政府财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以夷制夷"外交是清廷在同西方列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项外交策略,这项策略被清政府多次运用,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策略被全面实践,但是由于晚清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以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条款的存在,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廷施压,攫取在华利益,致使晚清意图利用列强抵制日本从而达到外交目的,然而外交策略带给中国的却是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