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苗族的“死丑(Das jiad)”“死好(Das rut)”二元界分之死亡习俗的形成,是苗族类植物形态生命意识衍生的结果,也是苗族人民追求和平、回避战争,追求生命完美的文化表达。然而,这种表达作为一种默认了生命价值标准却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价值体系中对英雄的抛弃与拒绝,并间接地成了这一族群战斗力自我抑制的文化“枷锁”。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就是人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追求绿色,追求生命之美,张扬生命之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大自然的本色。  相似文献   

3.
蒋纯祖这一形象的独特意义在于对生命超越的追求。生命超越即实现个性的过程。蒋纯祖的生命超越之路就是个性不断摆脱诱惑与奴役的斗争之路。《财主底儿女们》浓墨重彩地就个性与爱情的冲突、个性与集体的冲突两个方面展现了蒋纯祖的超越之路。这也可以看作是作对“五四”“个性解放”洪流中两个最受瞩目的主题——追求自由恋爱与走向革命道路的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们聚首在生命教育的旗帜下,作为同道,我们相互勉励,相互启迪,积累共识,激荡情怀,生成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尽管“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被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生命教育”的“为了更高的生命品质、更美好的生命存在”这一追求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5.
周佳 《教师》2020,(7):111-112
当前教育环境下,家长和教师不自觉地将培养优秀的孩子当成一个重要的目标。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每一个人努力追求的生命状态,学校教育“许学生普通而幸福的人生”,这就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文章作者阅读邹硕老师的《一片童心》并结合教育实践得到的启发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境界”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一重要概念,其含义究竟为何,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王国维所指“境界”是“生命福祉的境界”,是生命活动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现实世界中不得实现转而寻求艺术寄托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8.
《江苏教育通讯》2009,(5):F0002-F0002,F0003,F0004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在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中。我们追求什么?一是追求提高学生生命成长的幅度,二是追求伴随着学生生命成长的自我成长。两者得兼,相量相伴,共同发展。双沟中学践行“优质服务。培育良知,长成智慧,自主发展”的理念,营造“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启发自觉,促进发展”的课程和校园文化,师生体会着独特的幸福和尊严。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无法实现的生命价值,贫病交加的生活状况促使李贺去思索生命的存在问题。他在诗歌中通过对生、死、仙三个世界的探求,完成了对“生”的深层理解。他对“生”的眷恋和执着追求,把生、死、仙联结成一个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他不能自释的空虚,这实质上是对当时社会进行反抗的一种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是一种造型艺术,在出土的众多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了“捣药兔”形象,汉画像石中的“捣药兔”不仅表现了汉代人的心理愿望及生命轮回的文化内涵,更表现了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与历史部族的怀念。此外,关于“捣药兔”的神话也是汉代人的思想观念的折射与对生命长存的愿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让课程焕发生命的光辉”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地理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堂地理课,应该使学生在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深深喜爱上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3.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日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关,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芙,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有对话欲望的文化体。因此,走向生命对话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们要确立教育的生命对话本质,就要转变独白教育的“成才”目的观、“我一它”师生观、“蓝本”化课程观,才能形成以“成人”目的观、“我一你”师生观、“文本”化课程观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对话教育。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追求;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重新开始了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建筑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有其深邃的美学根源的。日本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木结构体系,这与他们崇尚“生命”相关。人们本着对生命的信仰、对自然的追求、对含蓄意境的追求,以一种精致小巧的形式,形成了日本建筑的风格。复归自然就是复归生命,追求自然就是追求细腻含蓄的意境,细腻含蓄则意味着细致精小的形式,而复归生命的核心则是日本民族心灵深处对森林的信仰。与日本建筑密切相关的四个审美特征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6.
“酒神精神”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也是尼采美学与文艺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而“魏晋风流”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主要指我国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酒神精神”与“魏晋风流”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两者都基于生命悲剧性的体认,承认生命的悲剧性本质,却同样都蕴含着对生命的肯定,反对权威与理性对自然人性的束缚,并主张超越苦难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8.
丁钢 《现代教学》2013,(10):79-79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生物性生命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与其他生物没有差异的生理性存在,是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性生命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人超越动物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价值性生命是人对生命终极目标的追问,是对“为何而活着”的无限探寻。人不能只是停留在生物性和精神性存在上,更应该追求价值的实现。只有在追寻自身价值的历程中,人的生命才能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惬意。教学是一种价值活动,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通过智力劳动来实现自身价值,不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铺就道路。有效教学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命价值,彰显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够从根本上体现教学“人为”的活动特征和“为人”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9.
覃章俊 《河北教育》2000,(10):17-19
创新教育之“新”,关键在于其价值取向是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即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按照人的发展的需要,顺其人的天性,开发人的大脑,拨亮人的心灵,挖掘人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这也是母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付诸于对生命质量的执着追求。   一、蹲下来看儿童世界   题记:当老师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儿童才把老师当成最安全的“伙伴”。   例 1:教学《乌鸦喝水》,在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儿童认同课文中的“瓶子里的水少,瓶口小”这一定论。但…  相似文献   

20.
时钰鹏  陈宁 《文教资料》2010,(2):130-131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本文从解读幸福的基础上对“幸福——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幸福是教育的本质,在批判教育相关异化表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幸福的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