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性”。苏辙提出“性”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时期蜀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一陛”。苏辙提出一陛”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代蜀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老子的“道”思维及其美的内涵刘彦生《老子》与《庄子》、《周易》并称为中国古代著述的“三玄”。《老子》玄就玄在其理论核心“道”的含浑性。因为《老子》通篇论“道”,却没有给“道”一个明确的界定。“道可道,非常道。”①故而老子提出用直觉体悟去把握“道”。...  相似文献   

4.
<正> “道”是《庄子》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准确地把握其确切含义,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一。本文想对此作点粗浅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庄子》书中的“道”,源出老子“道”的学说,他接过老子抽象原则的“道”,赋以客观内容,使之更丰富。庄子的“道”是揭示客观自然界自身的本质问题,它不但不从属于天——天的意志,并拒斥超自然力的干预。他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思想中的道,就是指客观自然界本  相似文献   

5.
对于《史记》老子同韩非合传及老、韩之间的学术渊源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不同意见。文章认为,合传的原因是韩非之学“归本于黄老”。要从学术源流上理解老、韩合传的道理,先须明白《老子》一书的性质;《老子》一书是人生哲理的总结,它的“道”和“德”是为人处世之道、全身远害之法。  相似文献   

6.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逐渐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在众多注解老子的书中,苏辙所作《老子解》具有鲜明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特色.该书流传后世,影响深远.他三家融合思想的基础是其独特的“道”观,其三家融合思想观的内容有:儒道融合、道释融合、通过“中和”、“复性”以至于“道”以及有特色的圣人之“体道周物”.  相似文献   

8.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中那个无形却又驾御世界万物的“道”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是古今中外老子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认定,可以解读出“道”的真谛其实就是“自然”.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解释之,就是“自组织”.只有把“自然-自组织”作为“道”的本真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道”为什么是无形无相的,也才能搞懂老子实践哲学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真义.  相似文献   

11.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二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相似文献   

14.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一书对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挖掘和整理这份美学遗产不仅对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艺现象有着极大帮助,而且对建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体系也颇有裨益。因此,我不揣浅陋,尝试强说,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道常无名”与“大音希声”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最要妙处在于“无”与“常”。依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一书是老子离衰周至关,迫于关令尹请求不得已而写成。因此《道经》开篇就郑重宣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老子》吗你知道《老子》吗?我想,很多人会回答,当然。你真知道《老子》吗?这就难说了。说起《老子》,你可能会感到,这是一本十分深奥的书,“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仅仅五千多字,似乎包罗万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甚至认为读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知道《老子》多一点的,又可能认为,这是一本宣扬消极避世哲学的书,什么“不敢为天下先”,也许对奋斗遭受了挫折、有失落感的成年人的胃口,却对培养青少年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妨碍。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