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被文学史誉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不仅以“古文名播海内外”,而且还是吴中著名隐士。“仕而隐”是吴中文士惯有的传统,而再仕而隐则是汪琬独有的经历,他的二度仕而隐颇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2.
王丽霞 《现代语文》2007,(10):22-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探析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思想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三教融合与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仕隐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仕”与“隐”不再是互相对立的两极,在朝为官、居家奉佛,亦官亦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宋代文人自号“居士”、“道人”者很多,“隐逸”日益精神化,成为行为主体内在的一种价值取向,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形迹上的归隐层面。  相似文献   

4.
东晋名士王羲之既有“逸民之怀”,又有经世情结。其仕隐生活及心态表明:其时仕隐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都考虑到家族命运;仕隐生活的实际区别表现为有无政务需处理;寄意山林与身处庙堂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5.
孙文起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2):19-21,33
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儒道“互补”或“合抱”,乃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产物,而“杂用霸王之术”,则是它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中国“士”集团继承前辈“务为治”传统,均以“出仕”才‘王佐”做最高理想,为适应朝廷“采用霸王之术”要求,必须兼有“霸”与“王”的全部学问,方能取得功名富贵。凸中国的知识阶层普遍存在着可“仕”可“隐”的复杂心理,这种“仕”与“隐”的两难局面导致了他们思想的无持操,性格的双重性,这是又一个层面上的“互补”或“合抱”。凸儒道“互补”或“合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根本特征和极为普遍的文…  相似文献   

7.
金代文宗元好问的隐逸思想一方面是受儒经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经过曲折的生活际遇逐渐形成的,是一位时而仕,时而隐,仕也隐,隐也进的特殊的爱国主义隐者。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歌现存120余首,饮酒诗约占一半以上,是陶诗中最重要的诗歌。这些诗以“饮酒”为依托,议论、调和仕与隐的矛盾。其中“议论”值得注意的有三:第一,以生活议论;第二,以典故议论;第三,以思想议论。陶诗中议论的形成与魏晋玄学,尤其是“言意之辨”息息相关,这种议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往往被中国封建士子奉为人生圭臬加以践行,王昌龄亦不例外。诗人的一生,常处在仕与隐的两难抉择中摇摆不定。他割舍不下仕途、官位带来的世俗享乐,又畏惧官场的险恶,向往泉林的恬澹悠游,便只好以隐忍求宽宥,以变通求转机,走一条“心隐身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 ,是陶诗的一大特色 ,也是陶渊明开创的一种风气。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 ,组诗《饮酒》二十首在陶渊明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组诗思想层次入手 ,探讨诗人这一时期从出仕到归田的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从早年的入仕到晚年出世 ,一直都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闲适诗 ,是诗人矛盾人生观的产物。具体说来 ,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独善与兼济相交织 ,知足与保和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秦观在贬谪郴州前后所写的《阮郎归四首》是其在那段时间中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他遭贬郴州时期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主要思想基调是:孤独、怨愁与思友,是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无比感伤与对政治前景的极端失望。  相似文献   

14.
杜甫客居陇右期间,思想意识发生新变。诗人的目光从社会的理性转向个人的情感层面,情绪由慷慨激昂转向苦闷低沉,态度从积极进取转向冷静省思。对理想的理性审视,引发了对君臣观念的深省;对归隐的认真思考,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同时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力于诗歌表现形式的探索,并由此带来审美情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一、《爱月美人图》即《金瓶梅》别名,77回的《爱月美人图》题诗即《金瓶梅》代序言,《爱月美人图》题诗后的作者署名“三泉主人”(王采)即《金瓶梅》作者署名。二、“三泉主人醉笔”的署名、王招宣府的故事情节和77回的回前诗表达了作者王采写作《金瓶梅》的动机。三、在《金瓶梅》所暗示的时间、地点找到了王采的历史资料,他是万历初年的徐州判官,判官的两个官厅所在地“新河口”和“河下”都被写入《金瓶梅》。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的四十余首禅诗既是对方内世俗失意的疗慰,同时也是诗人对方外禅学的体验、参悟。虽然此类作品数量不多,但却代表着诗人的又一种心态和另一种诗格的尝试和追求,其作品的内容和创作风格,有别于诗人的其他诗作。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梁上泉是一位著述甚丰的重庆军旅诗人,50年代即已在诗坛崭露头角。其诗作成就表现为:引起文坛强烈反响,激发学界研讨热情,获得文学史家认可,同时也被大量工具书所记载。但近年却有文学史对梁诗不予置评。全面考察梁诗,发现有重讴歌轻暴露的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缘于诗人文艺观的理解错位。今后重修文学史,应对作家作品“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而不宜回避。  相似文献   

19.
论屈原的艺术气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 ,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 ,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 ,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 ,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文中对大鹏形象的塑造是诗人理想、性格、精神和人生遭遇的真实写照,是其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济苍生"、"安社稷"儒家用世思想的集中表现,是李白儒家思想为体,道家思想为用所形成的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外在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