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失实是老生常谈,人物新闻又常常成为新闻失实的多发地、重灾区,差不多可说是一种新闻公害。我们常常读到令人生疑乃至令人生厌的人物新闻。 有的为把人物拔高为先进模范人物,甚至不惜编造假事迹,塑造假典型。有一村官死于任上,一记者奉命去写这个典型。这名村官实际上是个土皇帝,有许多欺压百姓的劣迹。记者进了村,希望采访到村民困村官去世而痛苦不已的场景,但很遗憾,这样的场景没有出现。村民对村官之死连话都不愿说。记者灵机一动,对一位大爷说,您眼角上粘了块脏东西。大爷就抬手去擦,记者就拍下了一张村民为村官之死痛苦流涕的照片。照片连同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一同登了出来。不料,针对这名已死村官的上访并未停止。最后,揭出了  相似文献   

2.
3.
4.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新闻传播媒体对科技人物的报道也日益多元化。从“院士风采”到"院士足迹",从"科技英才"到"特聘教授剪影",透过科学工作者的言行,越来越多地显示出科技的重要地位及其人物言行的影响力,尤其在科技人物写作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这一特点。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科技人物写作的着墨点,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科技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事实,探究科技人物成功的内外在因素。 事实告诉我们,内外在因素的有机融合,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广大的读者来说,他们…  相似文献   

5.
新闻失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提这个问题,容易引人生厌。然而,尽管常讲常谈,但至今这个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似乎已经成了“顽症”。 新闻失实表现在人物新闻写作中,主要表现为誉人过甚。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口“加工”、“提炼”,对人物进行随意拔高。表现在滥用修饰词,就连先进人物的某些不妥的做法也当作正面材料加以宣传。以报道全国劳动模范、大连造船厂工程师陈火金的先进事迹一稿为例,由于随意拔高,夸大其事,搞得陈火金很为难,他为此特向有关单位写信说:  相似文献   

6.
郑越 《新闻知识》2007,(6):65-66
在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与中国媒体的人物报道相比,美国媒体对人物报道并没有正面或负面人物的明确划分,而是偏重于人物或事件本身所包含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2007年初美国头号新闻人物不是政界要人也不是商贾名流,  相似文献   

7.
亲和力是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人物报道,是媒体宣传的重要部分,增强人物新闻的亲和力,意义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8.
9.
学会跳出新闻失实的“陷阱”,避免新闻失实事件.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有意识的.也有客观的、无意识的。主观的新闻失实是记者或媒体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客观的新闻失实则是指记者或媒体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0.
人物新闻是媒体上常见的重要报道形式。在10多年的新闻采访中,我采写过的一些人物专访,至今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何做好人物专访,我觉得应注意熟悉采访对象、表现人物个性、掌握报道分寸、展示个体风格等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就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麦尚文 《新闻界》2005,(6):82-83
在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国内人物类媒体的发展却进入一个新的拐点。2004年,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一泛关注;另一方面,以相对窄众的人物报道为主而定位各异的综合性人物类媒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观传统的人物报道手法并由此影响着受众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瓶颈”,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吴静 《新闻与写作》2005,(10):18-18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5,(5):33-33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七一”,是建党80周年华诞,各级在类衍闻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大冶日报》策划了一组取名为《红色年轮》伪系列报过,和一期彩印的“七一”纪念号(32版),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赞扬。应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劫的策划。沤过这次策划,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新闻策划之魂。 创新是新闻策划之魂,首先表现在所闻策划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所实现新闻升值。其目的就是要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代同频共振、令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创新并不像有的人想鱼的那样不可捉…  相似文献   

18.
典型报道与新闻失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说明,典型报道如果处理不当会可能导致新闻失实。除了部分经典的典型报道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外,大部分都没有引起人们持久的关注。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新闻样式在写作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容易使典型人物脱离生活实际。拿这种神化了的典型来教育人们,不仅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而且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根据我国的国情,典型报道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起落后,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为了使典型报道不流于形式,让典型报道回归真实是一条切实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20.
王洁 《青年记者》2007,(14):87-87
由来已久的典型报道理论仍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人物新闻,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人物通讯就是抓典型塑造典型,塑造典型就意味着免不了“拔高”。在信息多元、价值多元的当前环境下,一个典型红遍天下、一个典型包治百病的时代已过去了。在平等自由意识、人本意识越来越普及的前提下,过于神圣化的形象已很难在人们心头站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