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2.
强调新闻美术的新闻意识,理顺新闻美术与报纸美术的异同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说起来好像都明白,但认定起来却并非那样容易。有人认为,报纸是发表新闻的,结论便是,凡是报纸上发表的美术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新闻美术作品,其实不然。不错,报纸是发表新闻的,但在发表新闻之外,也开辟其他许多  相似文献   

3.
陈强 《新闻采编》2008,(1):29-31
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稳态新闻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时效性不太强,还没有被报道过,广大受众尚不知道的新闻,也有人称之为隐性新闻。相对于时效性较强、动态明显的显性新闻来说,稳态新闻具有新鲜元素少、态势波动小、看似习以为常、不太引人注意的特点。教育工作规律性强、周期较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业务中,消息、通讯、评论是三大常规武器.在传统的新闻业务中,这三项武器是相互分离的,分工非常明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项武器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有人把这种体裁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闻题材称为"新闻述评",也有人称之为"新闻评论",不管以何种名字冠之,这种新闻体裁融合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5.
吕桥 《新闻传播》2009,(6):21-21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品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尽管这是一种边界不十分清楚、内涵不是十分确定的边缘性新闻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改革中,读者来信应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突出读者来信,是我们劳动报在新闻改革中的一条重要方针。读者来信——不竭的信息源读者来信是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有人把读者来信说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也有人把报社的群工部称之为第二新闻采访部。从我们劳动报每天收到的新闻来稿和读者来信看,的确足如此。有时,读者来信还超过新闻稿件的数量。我们在大量的来信中,经过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筛选后,选择真实新鲜、可读性强、有典型意义的来信编发每周一次《读者来信》专版。除此之外,还常把有重要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上第一版乃至上一版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经常在各种微信公号排行榜上独占鳌头,也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但对这个公号比较熟悉的人会感到小小的意外:作为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媒体官微,发布的新闻信息却并不多——每天发布5次,共约16条内容,新闻信息只占1/4,其他大都是服务性信息,如生活常识、健康忠告等,或是像“夜读”这样的高级心灵鸡汤.因此,我更喜欢称之为“大型生活服务类公号”.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改革中,读者来信应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突出读者来信,是我们劳动报在新闻改革中的一条重要方针。读者来信——不竭的信息源读者来信是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有人把读者来信说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也有人把报社的群工部称之为第二新闻采访部。从我们劳动报每天收到的新闻来稿和读者来信看,的确是如此。有时,读者来信还超过新闻稿件的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编译的国际传播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 《青年记者》2007,(22):66-67
国际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译定义界说什么是国际新闻?可能有人会认为"国际新闻就是来自外国的新闻"或"国际新闻就是国际间的新闻流动",但这些解释并没有对国际新闻的性质、任  相似文献   

10.
杨军  李颖 《新闻前哨》2003,(11):29-30
一、娱乐新闻的理论争辩 娱乐新闻栏目,擎起的是新闻的大旗。但它是不是新闻,在理论界存在分歧。有人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它不是新闻。真实性对新闻是生命,但是对  相似文献   

11.
巫春燕 《新闻实践》2012,(11):54-55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一般来说,我们将编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媒体误读。而解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受众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日常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8,(3):8-8
宋建武、董鸿英在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撰文称:一直有人认为互联网媒体会成为未来传播世界的主导。而我们认为,互联网媒体在未来可能主要会扮演搜寻、检索、存储和汇集各种信息的平台的作用,它不会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3.
新论速览     
未来的主导新闻媒体将是怎样?宋建武、董鸿英在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撰文称:一直有人认为互联网媒体会成为未来传播世界的主导,而我们认为,互联网媒体在未来可能主要会扮演搜寻、检索、存储和汇集各种信息的平台的作用,它不会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那么,未来的主流媒体将是怎样?目前的传播形态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任务主要由电视和报纸担负。但是未  相似文献   

14.
还新闻策划的本来面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新闻传播》2004,(2):15-16
提到新闻策划,往往会有人叫好有人喊停,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阐释,怎样还新闻策划一个本来的面目,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这里仅结合一些新闻实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是媒体所需要的一种新闻形式,它能使受众看到轻松的新闻报道,但也有人认为它会使新闻报道走向庸俗化,甚至可以在娱乐化的影响下,导致社会道德走下滑路线,从而使传媒的公信力降低,甚至丧失.  相似文献   

16.
新闻和档案是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但新闻信息经过传播后的最终归宿为档案资源。档案信息可以因新闻媒介而生动,新闻媒介也会因档案而厚重。在新闻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发掘档案新闻价值,优化档案资源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  相似文献   

18.
经常性宣传是我们要天天奉献给读者的“家常饭”,不仅品种多,数量多,而且天天见,甚至版版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经常性宣传克服单调乏味,给广大读者以新鲜感?增强经常性宣传的贴近性,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新闻作品是在受众的选择中生存的,倘若读者不去选择它、阅读它,再好的新闻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宣传作用。新闻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新闻只有贴近读者,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才会主动选择新闻,接受宣传。特别是对于被读者称之为“家常饭”的经常性宣传,更有必要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或许会有人说,军队生活不像社会…  相似文献   

19.
广告与新闻混杂挑战传媒公信力--对三家报纸的抽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报纸在广告传播中存在着大量广告与新闻混杂的现象。这种混杂现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报纸的广告版面或专版上,采用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安排广告,人们难以辨别到底是广告还是新闻。本文称之为“新闻式广告”;二是在报纸的新闻版面上的新闻报道中隐藏着明显的广告内容。一般的受众会认为它是新闻报道,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商业推销为目的的广告,本文称之为“广告式新闻”。无论哪种类型都模糊、混淆了广告与新闻的界限和区别,引起了传播误导。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传播过程,表现为媒介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的分享过程。确切地说,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信息从记者到受众的空间延续过程。新闻信息发出却没有被受众接受,称之为新闻半传播。新闻没有被受众接受,标志着新闻在传播中失落,是新闻半传播现象的外部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剖析常见的新闻半传播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说,由于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渠道多元化,使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