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2.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4.
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论述了“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用“情采”阐释“文质”,在儒家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采”,构建了新的“文质”关系的范畴。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以及变异学角度出发,分析施友忠和杨国斌两个全译本中关于“情采”的英译,对比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语义层面及文化层面的差异,结合刘勰的“情采观”原义,对英语世界中“情采”的翻译及阐释进行观照,解蔽其中的“创造性叛逆”和变异现象,为建构中国文论的海外译介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声乐演唱属于表现艺术范围,它主要由“声”与“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感,即常说的“声情并茂”.声与情在艺术表现中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正所谓“情不真而声不美”,“声不美而情不真”.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声与情有着以下关系:(1)情孕意发,化情为势;(2)声中藏情,情中孕声;(3)声美意深,变化无穷.声乐演唱中必须处理好“声”与“情”在歌唱中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7.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8.
情采说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刘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建尧 《学语文》2013,(3):59-60
《文心雕龙·情采》是刘勰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胜”的创作风气而写的,目的是探索正确的创作道路。文章主要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一个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美学范畴,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文化中的“和谐”观念起源于对音乐的认识,并逐渐把它作为一切社会、自然现象的终极属性,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本体色彩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自觉以和为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艺术哲学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1.
鲍尔的情绪与认知联想网络理论提出,情绪以结点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知识架构中,并和知识架构中概念、命题等其他结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结点被激活,都可以将兴奋沿着结点之间的网络路径传递到其他结点。基于此理论观点,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诱发师生情绪以期达到与教学的匹配,建立相关教学知识与情绪的联结;提高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使教师、学生、教材情绪达到一致;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各类情绪。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中,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对理性关注的起源与对情感关注的起源并不是同步的,也不是同等的。理性产生之初的地位、含义和功能都预示了理性是本原的、永恒的、普遍的实体和法则,它是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主宰着人类世界。神话中有情感的宣泄,详细探讨情感的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完整的情感理论的是斯多噶学派。情感与理性的对立来自于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对立,二分法导致情感不可避免地与欲望相连。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情感的产生机制和情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情感是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中的情感体验。编辑在工作中如能正确认识并善于运用这种情感体验,则会对编辑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从编辑情感的产生机制看,外部信息的刺激是编辑情感产生的客体条伯;内在需要是编辑情感产生的主体条件。编辑的情感具有感染和唤醒机体特征、创造性特征、动机特征、理智特征,以及情感结果的非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编辑的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作为编辑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编辑的工作。心境、激情、应激是情绪的三种状态,它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比较明显。编辑情绪调控的目标,就是要编辑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情绪,克服消极的、不葭的情绪,尽可能减少情绪的激情状态和应激状态,并使积极的、良好的情绪保持较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校情商教育严重缺失,引发了不少心理问题,这既有教育理念、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人才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情商教学。  相似文献   

16.
情商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慧 《梧州学院学报》2007,17(2):105-108
目前,我国高校情商教育严重缺失,引发了不少心理问题,这既有教育理念、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人才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情商教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综合不同情绪的多层模型所构建的理论框架,阐述了情绪的双重记忆模型,展示了情绪和情绪调节在其复杂的交互系统中的运作,表明了情绪和情绪调节对认知各重要领域均具有恢复作用。针对在情绪调节中运行的认知过程不同,系统地考察了连续注意、记忆过程、意识和情绪体验觉察等问题,结合临床应用得出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陈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0):126-128,131
情感的生理、感知、认知及行为各个层面在表现主义绘画中有复杂的呈现,对表现主义绘画简单定义并不能细致的反映情感在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复杂性。本文从艺术家生活的情感经历与社会背景对创作的影响,艺术家创作时与媒介的关联以及观众对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反应几个方面来讨论和分析表现主义绘画中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经学方法的运用,情绪、情绪调节研究发现事件相关电位的晚正成分LPP与情绪刺激的自动化加工、有意控制加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LPP源于枕叶和后顶叶皮层,由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对情绪刺激进行反应时产生,反映了注意对情绪刺激的持续偏向和加工。由于个体生活经历、年龄发展及基因的不同,LPP存在个体差异性。情绪调节的ERP研究发现,LPP的时程可作为情绪调节的替代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ERP在较完整理解情绪加工和调节这一应用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情感表现的最高境界是“歌随心动”;论述了歌唱者要达此境界的条件和方法;指出歌唱者不仅仅要具备演唱民族声乐的天赋——好嗓子,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地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较高的音乐素养、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作品能进行二度创作,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内容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演唱才能声情并茂,感动听者,将听者完全融入音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