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伴随着“走进新课程”的热潮,一类“张扬学生个性”的“开发性”试题流行起来。这些题目多为:根据文段涉及的问题和话题,发表个人看法。而对于这些话题,老师与学生都比较生疏。比如,读了城市问题方面的文章,就让考生大谈城市规划方面的高见;读了水资源方面的话题,就“请教”考生如何才能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状况;阅读介绍某种社会现象的文章,便让考生英明地预测这种现象会不会对本地区造成影响,“如何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为什么?”显而易见,对那些连专家都难说清的问题,严重缺乏生活经验更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学生“言之”真能“有理”?…  相似文献   

2.
话题作文是开放性作文 ,这类作文限定小 ,自由度大 ,要使自己的文章在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文章中“一花独秀” ,视角的独特性十分重要。一、化大为小 ,化虚为实 ,入题的角度要小。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是写作的一个“引子” ,规定了作文的范围 ,提示了作文的思考方向 ,注重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考察。但是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话题大而虚 ,学生往往有一种茫然而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果我们对提供的母话题进行切分 ,化大为小 ,化虚为实 ,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子话题” ,缩小入题的角度 ,锁定立意取向 ,也许能够使文章写作删繁就简 ,化难为易。这一步…  相似文献   

3.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如能指导学生抓住课内外阅读教材中精彩的文段进行读写互动训练,将有助于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和攻破难点。一、猜读创写,发展想象。就是指导学生先有意跳过某个特色文段不读,通过阅读其余文段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经其他任何提示的前提下,猜测可能出现的文字内容,创写一文段,再与被跳读的文段进行比较阅读。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觉遮住或跳过课文第5段写范进发疯的情节内容,只读其他内容,然后让学生尽情想象,补写跳过未读的情节,再同课文比高下,看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阅读写人的文章,往往要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会面“握手”。在“握手”之间,你能读懂人物的“手”,便会进而懂手知人。鲁迅小说《孔乙己》写了“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孔乙己农家磨罩般的手。参照孔乙己的处境,我们可读知他生怕孩子吃他茴香豆的紧张心情。孔乙己不是“武”人,此时他并没有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揸  相似文献   

6.
[虚实定义]“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当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明朗的。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所谓“虚题”,就是那些以抽象概念或短语为话题或标题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198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习惯》、1994年的高考命题《尝试》,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或命题;所谓“实题”,则是一些…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社戏》描述了民间春社的热闹场面。读了这样的文章,经历过民间社火的老人,会因之而忆想联翩,没有经历过社火的年轻人或城里人,也会因之而心驰神往。辛弃疾《西江月》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解说:“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这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社日”和“社火”,还要先了  相似文献   

8.
综话题作文审题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种:1.就事论事;2.顾此失彼;3.喧宾夺主;4.另起炉灶。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呢?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化实为虚,不就事论事所谓“化实为虚”,就是指“实题虚作”,即化具体为抽象。所谓“实题”,就是指由具体的概念构成的“话题”。从表面上看,实题,都是些实实在在范围较小的事或物。在审这种“话题”时,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实为虚,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层思考,深挖其内在含义,或揭示“话题”的比喻意义,或挖掘“话题”象征意义,或表现“话题”的引申意义。从而深化主题,使文章升…  相似文献   

9.
夏为汉 《学语文》2004,(4):14-14
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要使学生理解:无情的科举制度扭曲了那一代人的灵魂。否则,孔乙己形象对于那些缺乏对那个时代了解的当今学生来说,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迂腐而又清高的印象罢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时,对“排”与“摸”不能光从字面上来解释,而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来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孔乙己》是一把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剑,是唤醒民众的号角。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何等角色的人?小说第四自然段开头便点明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相似文献   

10.
李佳 《考试周刊》2009,(41):72-72
要使学生在高考中掌握“虚而宽”类话题作文立意的基本要领,那么就要明白高考作文的立意要求是什么?1.正确积极;2.思想深刻;3.新颖独特。综观高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从立意的角度可分为两类:1.实而深。如山东省话题“双赢的智慧”;2.“虚而宽”。如北京卷“说‘安”’.天津卷题目“留给明天”.浙江卷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相似文献   

11.
[开窍点拨] 所谓“重要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关键句,它们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且对文章结构布局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临时意义,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读懂关键句有助于把握文段意义、文章主旨。反过来,把握了文段意义、文章主旨,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关键句子。读句方法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时,会发现这样一条“线”:孔乙己的“手”。这双手就像一面镜子,将孔乙己的性格一步步的映照在读者面前。一、手与衫孔乙己出场时,作者写道:“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脏”而不洗,“破”而不补,说明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没钱买新的,则可看出他的穷困潦倒。但至少可以脱下来换一换,洗一洗,可是他不。因为,他自认为是读书人,脱掉长衫就好像是脱掉了面子,脱掉了清高。——这是一双既不洗又不补长衫的手。二、手与酒孔乙己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说完,“…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的一定阶段,由教师提出或学生质疑生成话题,形成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围绕某一话题,边阅读边讨论,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法,也是不少阅读教学研究课的重头戏、“课眼”。我们不妨把这种围绕话题安排教学流程的阅读教学方法叫做话题阅读教学法。一、话题阅读教学的特征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孔乙己》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从孔乙己“脸色”想到的孔乙己脸色由“青白”到“红”,再到“灰”而“黑瘦”,抓住这一特殊细节,结合阅读全文,从脸色变化看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小学徒的作用。“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的若瑟夫——童…  相似文献   

14.
习惯中,人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视为“实”,把非实物形态的、理性的东西视为“虚”,如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为、抽象与具体、形式与内容等,视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具体指某一的事或物时,“虚”又可理解为“空洞或假象”,而“实”则可理解成“具体或真实”。从学生的生产实习活动来看,“虚”就是指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流于形式,缺少动手机会,未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则是指学生真刀真枪地实习,有真正的实践内容,能提高学生动手、生产管理能力,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课外语段解题步骤1.读懂读通材料,仔细审查题意。读懂,理解所给材料总体上的内容和形式,找出文段中反映作者写作目的的关键词句、段落中的主句等;读通,搞清段与段间的关系,把握文段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  相似文献   

16.
王高林 《河南教育》2006,(7S):42-42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我总是在讲授新课前放手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让他们从学习资料中查找“作者生平简介”“相关背景介绍”等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授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言和见解,让学生品尝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快乐。例如在讲《孔乙己》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读完课文说说你眼中的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我总是在讲授新课前放手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让他们从学习资料中查找“作者生平简介”“相关背景介绍”等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授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言和见解,让学生品尝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快乐。例如在讲《孔乙己》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读完课文说说你眼中的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同学们有说“死要面子”的,有说“能写一笔好字”的,有说“善良”的,也有说“内心孤独”…  相似文献   

18.
<正>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术有恒数",明确肯定了写作有一定的法则。那何谓虚?《尔雅》:"虚,空也。"何谓实?真实,实在。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文学艺术里的虚与实,理解丰富——文章内容为实,主题为虚;内容上具体描绘为实,抽象议论为虚;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正如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的"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在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与修改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参透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除了大量运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思想感情外,还有不少动作描写也能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是通过“手”来表现的。手具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高兴时拍手鼓掌,愤怒时捏紧拳头,思考时频拍脑门,焦躁时不住搓手……,手不仅有如此表现力,它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以下作用:一、“手”能揭示作品主题鲁迅小说《孔乙己》里的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作者是这样写他的:当孔乙己到酒店喝酒时,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商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出”是用手一枚一枚地数着放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成功的新课导入具有“强力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特级教师于漪教《孔乙己》一课时,她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自己曾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呢?读悲剧时,人们往往会流下同情的眼泪,而读了《孔乙己》之后,眼泪会往肚里流,心里隐隐作痛。这又是为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的悲剧?”这样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文中来了。在新课导入时,还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师形、声兼备的演示,提高感知效率,激发其兴趣。珠海一中的语文教师教朱自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