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被奉为民主主义先驱的卢梭其政治哲学却蕴含民粹主义倾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本是政治哲学中不可或缺的逻辑支点,卢梭却彻底排斥工具理性,以价值世界颠覆事实世界,建立起应然的理想国。他以独特的联合契约形成了抽象的公意,成为民主主义的理念基础。但公意支配一切,个体自由在公意中沦落,制度在公意中缺失,使民主主义有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可能与倾向。  相似文献   

2.
公意学说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促使种种分歧产生的关键所在.卢梭从倡导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一目的出发阐释公意理论,却衍生出与其本意完全相反的结论,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颜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本文试分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公意的特性以及公意学说存在的问题,力求对卢梭的公意学说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的精髓就在于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卢梭一生宁愿孤独也不放弃自由的生活,是启蒙运动精神的最佳范例。卢梭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自由,同时在社会生活上又十分注重人的社会性,提出"公意"概念,主张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形成真正的公意,并最终有效地保障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4.
公意思想是卢梭的政治思想中一个模糊而有分歧的概念。“公意”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自由与权威之间的矛盾问题。公意体现出了共同体成员的普遍利益,具有平等性和独立性。同时,卢梭的公意思想也具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包含着诸多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5.
公意思想是卢梭的政治思想中一个模糊而有分歧的概念。“公意”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自由与权威之间的矛盾问题。公意体现出了共同体成员的普遍利益,具有平等性和独立性。同时,卢梭的公意思想也具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包含着诸多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6.
张齐东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21-22,156
公意是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重要概念。公意理论作为卢梭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普遍性、强迫性和公正性。对公意存在的现实性、公意如何体现、谁的意志代表公意和公意可能导致集权或多数人的暴政等方面的反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代,对卢梭的公意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卢梭政治思想中的自由悖论问题是200年来西方政治思想家争论的焦点。卢梭的政治思想与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具有很大的区别。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并非没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欲望和本性享受着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自由,而不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受侵犯也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但这种自由只有在人类签订社会契约,摆脱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社会时才可能出现。卢梭认为,个人的自由就是对代表公意的法律的遵守,而这种自由在自然状态中是不存在的。卢梭这种对自由论证的逻辑并不存在矛盾,其关键点就在于人的自由只有在政治共同体中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8.
启蒙运动的精髓就在于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卢梭一生宁愿孤独也不放弃自由的生活,是启蒙运动精神的最佳范例。卢梭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自由,同时在社会生活上又十分注重人的社会性,提出“公意”概念,主张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形成真正的公意,并最终有效地保障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9.
卢梭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自然状态作为参照系,从根本上探寻人道层面内人性自由与幸福朝向自然状态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从而展示出一个样板人生。为此,卢梭开始了两个方面的宏大规划:一方面,通过公意社会的设计,旨在实现普遍的自由;另一方面,卢梭开始爱弥尔的教育方案,以预防自由社会的普遍堕落。不过,爱弥尔并非要通过教育培养成一个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处在公民社会内又独立于社会意见外的自足与幸福的人,一个区别于哲人、基督徒和好公民的高贵的人,以纠正公意社会可能出现的低等人的普遍统治。尽管爱弥尔的教育成功存在很多偶然,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持卢梭式的追问,保持哲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卢梭通过“公意”理论发展出了一套从“自然自由”到“道德自由”的理论,最终得出了当人们不服从社会规则所代表的“公意”时,就可以强迫他们服从的结论.以赛亚·伯林对卢梭的“强迫他人自由”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这是由于卢梭将自由绝对性和社会规则的绝对性相等同而得出的结果.本文认为,卢梭使用的自由概念和伯林的自由概念是不同的,卢梭的自由理论不会导致奴役制度,在卢梭的理论中,“强迫他人自由”并不构成悖论.  相似文献   

11.
王乐 《中学教育》2020,17(2):45-51,60
学校是由教学生活和闲暇生活共同构成的特殊“栖居方式”.自由性是闲暇的本质属性,它对于学校生活中儿童的整全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使儿童发展在多种可能中更加充分和完整,激发和培养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帮助儿童“补充能量”,提高学校生活幸福感.当前,学校生活中儿童的闲暇自由在环境与制度“共同裹胁”的结构性掣肘中出现失度,具体表现为“工业思维”下闲暇意识的自由失语,“规训与惩戒”下闲暇时空的自由失范以及“释放的干涉”下闲暇方式的自由失位.根据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闲暇的自由意蕴应从两个维度重构:积极意义上主体解放的自由向度,包括闲暇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转变;消极意义上环境解放的自由限度,包括在劳动与享乐的张力间构建边界与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明确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每个专业建设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专业课教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和道德发展的最大因素。工程管理教育与课程思政改革在育人目标、价值引领、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内在契合的一致性,有利于教学双方的政治素养提升和道德人格养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创新需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设定专业思政目标、搭建课程思政平台、优化思政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思政教学管理。课程思政的终极追求,是勉励每名学生拒绝做“才胜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并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燃灯者”。  相似文献   

13.
Goodson  Ivor F.  Schostak  John F. 《Prospects》2021,51(1-3):29-45

The coronavirus crisis has appeared like some vast, cruel sociological experiment. It has confined people to their homes, radically disturbed their taken-for-granted knowledge and beliefs, and forced them to alter behaviors once casually, even unthinkingly, employed in their everyday personal, working, and social lives. What has been learned? How might this experience stimulate a reimagining of the curriculum? More fundamentally, how might i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able, intelligent, effective public, able to engage freely and equally in decision-making at all levels of soci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ife, as a condition for personal freedo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lockdown” or “confinement” to homes, which has suspended freedom of movement, limited the freedom to associate with others, and established rituals of hygiene regarding surfaces. These experiences of physical confinement and limitation of ordinary freedoms raise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how to return to “normal” and, indeed, what will count as normal. In exploring the issues posed by these questions, this article offers an approach to pedagogical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that seeks to embed democratic practice at all levels of organiz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14.
学分制源自德国选修制,学习自由是其最根本的理念,以生为本、终身学习则是在该理念基础上衍生而来的。理念的嬗变必然会导致功能的累加,从测量计算到契约协议再到资源配置和积累转换,学分制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今,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似乎“误入歧途”,究其根源仍在于对学分制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国外对学分制的研究更多聚焦在学分互认和终身学习方面,这将是我国学分制未来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邹文海作为中国早期杰出的政治学家,其对“自由与权力”的思考详见于他早期的著作和政论中。尽管他的思考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局势,但是他对于“自由与权力”的种种创造性见解对于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主题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邹文海创造性地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提出自由是一种心理感觉,权力是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之上的。他从社会习俗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论证,并辩证地认为自由与权力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功能渗透入教学每一环节,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全方位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大学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教育首先应该是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这就是所有课程“思政”的着眼点。民法典是民事活动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而其基本原则是一切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制度的指导性内容,是道德自律性和法律他律性的结合,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其平等、自愿、诚信、公序良俗和绿色环保等基本原则,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平等”“自由”等内容则直接体现了民法典的基本价值取向,二者相互呼应,体现了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活动中将二者融会贯通有效结合,将会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如何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中职学校教育贯穿始终,党中央提出了“大思政”格局的思想,所以,建立健全“大思政”格局是中职思政课教育和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大思政”格局的提出,展现了教育系统内从事理论和实际的工作者们,不断深化认识学生成长因素的结果,只有中职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思想,才能不断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能够表现出“课程思政”的魅力,也就是德行的魅力、人文素养的魅力以及价值引领的魅力得到体现,为了积极推进“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设,优化新时代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落细进行的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校开设覆盖面很广的一门课程,并以其基础性、现代性和中国化的课程特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教学中显示出独特性。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学习协同发展,提高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精准思政与智慧思政相结合。首先,对思政目标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目标进行契合度分析,实现精准思政;其次,运用智慧教育助力建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实现智慧思政;最后,从政治文化自觉与道德话语层面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话语表达范式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相应地,从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3个方面提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