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学生》2006,(12)
2006年是留学回暖的一年。各国在欢迎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同时,也对留学生的质量进行着更加严格的把关。近日各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与海外教育机构代表汇聚一堂,介绍了各国2006年的国际学生政策以及2007年的留学趋势。日2006年只有半数获签日领馆教育领事锅冈崇表示,1983年,日本还只有1万名外国留学生。此后,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留学生赴日。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万人。2006年,有近12万名留学  相似文献   

2.
据北京樱知叶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资深留学顾问提供,进入2003年下半年以来,日本入国管理局提升了日本留学签证的把关尺度,2004年赴日留学的签证率有所下降,赴日学子因而面临严峻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 1.在日留学生已达到日本文部省计划的招收海外留学生的人数,现已达到13万人; 2.在日留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某些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基于以上两点,日本政府做出了相应的留  相似文献   

3.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4.
保证人 目前日本政府虽然已免除了外国留学生在签证时所需的「在日保证人」,但是日本民间在租房契约或升学手续上,仍需有日本人作「契约保证人」及「入学保证人」,而保证人通常会被要求提交「印鉴证明书」等。因为涉及隐私,又需具法律文件之作保,所以很少有日本人愿意替外国留学生作保,因此留学生在出国前应先请在日亲友协助,或请校方提供协助。学生必须选择愿意在其留日期间免费提供「学校作保」的学校留学。另外,日本国内也有专门保证人中介行业,不过学生要特别注意其是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在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5),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209人,其中既有留美的,也有留欧的。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洋务运动中的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日本虽是超级经济大国,而接受留学生数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却是最低的。这不仅表现在留学生的绝对人数最少,而且与欧美各国相比占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的比例也最低:美国为3.1%,英国为11.8%,而日本只有0.6%。这一状况同日本的教育国际化的改革政策不符合,已引起日本高等教育界专家的极大关注,国内要求增加接受留学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日本政府提出到21世纪初留学生达到10万人的目标。本文试图简介国外专家对导致留日学生少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和对日本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2010,(2):61-61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 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的由来“留学生”这个词是由日本创造的。唐王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久留,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12,(9):47-49
前言目前在日中国各类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人。日本政府最近推出继续扩大招收海外留学生的政策,相信会有更多的留学生来日留学。日本虽然有许多针对留学生的社会福利和设施,但专门语言教育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援助等体系还不健全。刚到日本的留学生由于文化习俗不同,承受着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融入当地社会等诸多问题上,也偶尔会遇到一些麻烦或纠纷。为方便广大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特编辑了  相似文献   

10.
杜欣 《考试周刊》2009,(52):39-4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军事行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新一轮的抗日高潮.但在1933-1935年,中日关系却出现了缓和的迹象,1934年中日之间没有发生军事上的冲突,日本推行广田和谐外交,中国方面也限制排日运动,通过谈判实现了与"满洲国"通车通邮,长城沿线设置税关,开发华北产业等问题,双方的外交级别也升格为大使级.本文旨在通过日本政府、日本军部和中国政府三条线索分析这段时间内中日关系缓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