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对金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各高校在金融高等教育上的定位雷同现象普遍,教育特色无法显现出来,教育内容和手段也比较落后,从而出现低层次金融人才大量过剩与高级金融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局面。金融理论的微观化趋向、金融业务的产业交叉及多样化趋势等都要求各高校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行分工合作,在业务层次、学历层次、人才类型、培养内容等方面实现差异化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清代,晋商足迹已延伸到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广西。晋商在广西经营商品,如蔗糖、茶叶;与陕西商人合作建立会馆;设立票号,控制广西金融,这对广西边疆地区经济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了广西与全国各地商品的互通有无;增强了本地商人的经商意识;为广西汇兑军饷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广西金融的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当前,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以及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金融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符合两方面需要:一是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济发展需要;二是符合广西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燕 《考试周刊》2009,(18):182-183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的金融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针对广西地方高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如何根据广西金融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广西各地方高校的头等任务。  相似文献   

5.
从金融活动的国际化趋势看 ,实验教学的意义在于将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金融学课程的微观化趋势看 ,实验教学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 ,也有利于提高对微观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 ;从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看 ,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数理模型、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金融实验教学应采取实验室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既要坚持课程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还要坚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以职业素质教育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全面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元素,形成课程体系功能化、教学组织项目化、教学目标人本化、教学资源整合化和教学方法个性培养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的"四化一结合"的课程建设特色,有效地促进了高品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的研究促进了后凯恩斯主义分配和增长理论的融合与发展.通过沟通微观定价和宏观效应、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短期和长期均衡分析,后凯恩斯主义考察了金融化对分配和总需求的效应,尤其是对利润率、投资率、产能利用率三个衡量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均衡值的影响,揭示了金融支配积累体制的多元性和不稳定的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我国金融学科建设:明确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的金融课程体系,强化本科教学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加强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业技能形成的关键障碍是缺乏深入社会文化深层的完整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目标漂移化和制度文化表层化.产业技能形成制度体系面临着产业技能形成方式更加高端化、稳定化和系统化的新要求.产业技能形成制度体系包括历史生成、引进融汇和全局统筹三种机制范式.我国可从"显性—隐性"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构建统筹全国技能形成的显性宏观制度,即完善专业目录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完善学分互认制度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发展;构建文化层面的宏观制度,在隐性层面促进技能人才群体性的文化尊重感、社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构建有利于技能形成的显性微观制度,即具体到分产业、分行业和分岗位且针对技能人才个体的技能形成资源平台和就业制度体系;构建促进技能形成内化的隐性微观制度,即扩宽个人对技能形成的看法和增加个体形成服务社会动态发展的价值感.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海上就有了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国家在广西打造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化广西同东盟国家的海洋产业合作,对未来广西与东盟共建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东盟国家海洋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广西与东盟国家海洋产业合作基础与合作现状、产业合作机遇的分析,提出构建港口合作网络、提升临港产业集群、推进海洋产业合作创新、推进沿海沿边金融合作等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海洋产业合作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工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根据社会对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邢台市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结构调整、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等突出问题,必须予以包括融资在内的各种支持和扶持。邢台的各商业银行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以小微企业客户市场为导向,通过营销理念、金融产品、内部机制、人才团队等策略创新,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银企合作共赢”的创新体制。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任务。文章首先回顾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其次比较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然后简要分析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深刻揭示了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详细探讨了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培养创业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在明晰财经学科创业教育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5.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基于"三链"耦合匹配的内在逻辑,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特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利益主体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为目标,在博弈互动中通过专业群组建、组织管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建构、教师团队组建、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等行动,最终有效达成专业群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群与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评价与职业资格评价的耦合匹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基本逻辑,分别是产业需求逻辑、知识关联逻辑以及有效治理逻辑,从三个基本逻辑出发可以将专业群建构为四种主要类型。以"三链"耦合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筹划:在宏观层面,构建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优化调整机制;在中观层面,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特征构建适宜专业群;在微观层面,依据专业群的属性特征展开体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地区34家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的禀赋、融资特征与融资渠道的关系。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和民间融资渠道满足了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较高信息禀赋和资产禀赋的企业更容易从正规渠道获得融资;对于微型企业来说,凭借企业主个人信用或通过资产抵押是其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和个人征信服务系统,为银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7.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贴产业需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着力巩固和提升制造类专业,适当控制财经类专业发展规模,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打造专业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互动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举办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尤其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模式等方面,实施特色办学,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培养具有特色的各类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金融需求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从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看,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不断放大,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具有不同的需求特征,且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因此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多元、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2月22日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供需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普惠金融在我国被高度重视。为了推动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应从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加强小微金融机构建设、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