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多言“命”和“仁”,从而断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种解读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形成和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有重要的帮助。本文认为,孔子的“仁”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思想的沉淀有着重大关系,孔子从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吸取营养,最终形成“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精华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孔子自己解释是“爱人”。“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如果说仁的第一层意思(爱人)是把别人当作人的话,仁的第二层意思(克己复礼)就是把自己当作人。因此仁就是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整个理论体系的总纲。孔子认为“仁”是“君子”与“士”修身的极则;“仁”以德政安百姓;“仁”与孔子提出的社会秩序的“礼”是统一的。“仁”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具有尊重人、爱人的合理内核,这决定了它对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明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6.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爱”是“仁”的本义.《左传》把“仁”与“礼”、“三达德”和“五常”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仁”的内容,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侯芬辉 《新课程研究》2009,(10):189-189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大学生“仁”观的理论结构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仁”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仁”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心目中的“仁”主要包括“爱”、“忠与恕”、“义”、“礼”和“智与自强”五个因素;(3)“仁”的意义与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心中,它是君子人格的全德性、特质性概括。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继承张载的思想,将“将万物与我为一”训为仁之体;并且发展了二程“爱人是仁之端”的思想,提出“称物施爱”是仁之事;他还借用《中庸》的词语将“忠恕”训为仁之方,“宽裕温柔”训为仁之质,“齐庄中正”训为仁之守,“发强刚毅”训为仁之用.他认为慎守力行这些原则,仁道可得.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和”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作用。一“、仁”与和谐社会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仁”,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有“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的说法。《孟子》对“仁”也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儒学的精粹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仁”的思想贯穿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爱护他人,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代表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仁”在各种英译本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文,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译者,由于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差异才导致这些不同的译文,从而容易给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果翻译成外文,一般多音译(如道、礼、情之类),因为这类概念本身包涵的内容太复杂,所以在翻译中需采用可译限度的策略来跨域文化障碍.笔者认为,不防采取音译加释义法.本文将从中国的译者如辜鸿铭、吴国珍,西方译者如理雅各、庞德以及美国汉学著名学者史华慈这三个版本中进行“仁”的翻译对比,并总结对“仁”的翻译思考,从而对核心概念词的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应用型食品类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WSR方法论为指导,从“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3个维度分析了食品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食品化学课程建设中的“物理”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经费、教材等,是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基础。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事理”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是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手段。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人理”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质量评价、学习需求、学生情况等,是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核心。通过“人”协调食品化学课程建设中的“物”和“事”,可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仁”字从“人”从“二”,从字形结构来看,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处理这两种关系时,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存在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有一种原则来协调这种关系,而孔子的“仁”学思想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从这一根本原则出发,我们不难找到处理各种现实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要从孝悌之义中汲取有利因素;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从忠恕爱人的原则中汲取精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叙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与反对的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概念难以互为涵盖或互为取代。在阐释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功能上看,埋怨性话语标记是一种陈情性的话语标记。埋怨性话语标记语主要有“真是/也真是”“真是的/也真是的”“何必呢”“何苦呢”“至于吗”“你看你”“不是我说”“不是我V你”“看/瞧你说的”“你这个/种人啊”“再怎么说”等。埋怨性话语标记可以提示所说话语具有埋怨性的特征,其埋怨程度随埋怨语境、埋怨对象、埋怨内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埋怨性话语标记语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埋怨性话语标记语与语境关系的辨识、埋怨性话语标记语的互通性与差异性的认知和对埋怨性话语标记语功能的把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明确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系建设设的方向、目标与内容。具体实施中,重点是以“调和致中”指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学相融合的课程设置;以“医乃仁术”指导建立兼备仁爱与文化教育意识、能力的教学团队;以“精勤不倦”指导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大医精诚”指导建立综合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辨证论治”指导形成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深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 ,更要研究怎样切实有效地实践“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