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若该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1)A、B比较,________处温度较低,________处气压较低,引起这个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的升降运动,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上空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一致C.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D.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2.若此图是冬季风侧视图。(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A、B两地哪里可能是亚欧大陆?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的西北风应是数字号_____处,造成…  相似文献   

2.
一、热力环流1.形成成因:冷热不均。形成过程: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做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降)→同一水平面形成高、低气压中心,产生气压梯度(上升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降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做水平运动,形成风,热力环流形成。可见,大气运动首先是垂直运动,其运动原因是受热不均,其次是水平运动,其运动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气压差。2.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如下图中A′处的高气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高度B′处和C′处的气压而言的。若A′处的高气压与近地面A处的低气压相比,气压…  相似文献   

3.
张莉 《成才之路》2012,(25):83-83
正热力环流是关键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将大气压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空气分子数量的多少,试图突破这一关键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易错题进行了解析,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起来。在热力环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一的学生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理解有困难。而低压高压的变化过程,有一些学生也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地理》2005,(4):45-46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2.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3.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4.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5.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6.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  相似文献   

5.
用三条等压面分别表示出低、中、高三个不同高度气压分布f如图1)。当受热不均时,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却下沉,产生垂直运动;与此同时,上升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下沉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如图2)。由于高低压产生,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进而产生气压梯度力,促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的水平运动,遂形成闭合的大气环流——热力环流(如图3)。  相似文献   

6.
对于“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之间的关系,一些人总是理解不透彻,以致于遇到问题时便深感头疼。为此,笔者特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以对大家有些帮助。一、弄清三圈环流的成因、过程和影响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我们以北半球的低纬环流为例:低纬环流是由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造成的。赤道地区纬度最低,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因而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在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如图A所示);暖空气上升至高空后,一部分向北极上空流动,一部分向南极上空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区间冷热不均 ,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气压差异又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这样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一、热力环流的主要类型小尺度范围内 ,下垫面只要存在冷热不均 ,就能引起环流 ,例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山坡山谷冷热不同、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产生热力环流。图 11 海陆风 如图 1所示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 ,陆地增温快 ,气温比海上高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 ,空气由大陆吹向海洋 ,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 ,而此时海洋上…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原理是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关键,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学习思路归纳为: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  相似文献   

9.
热力环流知识迁移谭启明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大气运动的重要基础内容。我在讲授这一内容时,有意识地把知识进行迁移,通过迁移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热力环流就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  相似文献   

10.
郑长伟 《新高考》2006,(2):50-55
[原理呈现]一、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如图所示 2.形成过程(1)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若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水平气压差异:A地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压差异相反,A地形成低气压,B、C两地形成高气压。  相似文献   

11.
“大气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难点之一,在本节教学中可采用突出低纬度环流的组成、形成和特点带动中高纬度环流的阐述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边讲边画“经向气流示意图”来讲授:首先提出,赤道地区的大气垂直面上是上升还是下沉运动?为什么?针对问题分析讲解,同时画示意图;赤道附近是整个地球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区,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画出赤道地区空气上升的箭头)同时,赤道高空大气密度增大,比同一高度气压高。接着分析赤道高空大气为什么会向南北流动?指出赤道高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梯度力指向南北两极方向,(画出高空气流向南北极方向箭头)接着再分析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大气为什么会产生下沉气流?引用教材中“大气是在不停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  相似文献   

12.
陈兵 《成才之路》2014,(21):95-95
一、设计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来探究地理过程成因以及规律等。因此,我在设计本课进行教学时,从学生身逆遇到的实际热力环流问题人手,力求将知识融于生活,并充分考虑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引导掣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提升他们匀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章内容与前后知识关联性很强,其中“热力环流”更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基础,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而且后面的“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也都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延伸和理论拓展,所以“热力环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掌握大气运动知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教学中,热力环流的形成、等压面分布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特制作本教具。1 原理根据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形成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导致等压面弯曲,产生大气水平运动,进而形成热力环流这一原理制成。通过观察等压面的弯曲,直观形象地说明气压差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由于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致使同一平面和垂直方向的气压都有所改变。如何根据不同的变形来比较气压值的大小,主要有以下类型。【例1】图一中箭头表示空气的运动方向,试比较 a、b、c、d4点气压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气流泛指任何运动着的空气流,如风。一般情况下,将空气的上下运动称为气流,向上运动的空气叫做上升气流,向下运动的空气叫做下降气流。上升气流又分为动力上升气流和热力上升气流。水平运动的气流在遇到山或者障碍物时,改变运动方向而形成的向上运动的气流称为“动力上升气流”,它的强弱大小受障碍物的大小以及风力大小的影响;而热力上升气流,  相似文献   

16.
“大气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材“地理上的大气”一章的重点,也是该章的难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顺教学思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引起大气环流的诸因素。经过多年实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 第一步,由热力环流导人大气环流,提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即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指出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很多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先提出三个假设条件:(1)地  相似文献   

17.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后续学习大气相关内容的基础。在“热力环流”教学中,没有通过直观实验,而是通过模拟实验场景,设计递进式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一步步探究、发现,既较好地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又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它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经过教师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掌握。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凭借两人行走的地点、时间、方向等的演示,理解“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从而激起学生对“相遇应用题”学习的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右图,回答1~3题。1.若右图表示热力环流,则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④③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①②③D.①③②④2.若该图表示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则A.该地为北半球热带或副热带海域B.②处有上升流作用形成的渔场C.洋流a可能是秘鲁寒流D.洋流c可能是日本暖流寒流3.若该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A.①处是由于动力作用形成的低气压带B.地中海地区冬季受气流b控制C.c气流在运动时向右偏为东北信风带D.④处为…  相似文献   

20.
“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当然设计讨论的内容是开展课堂讨论的保证之一。 一、对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进行讨论 对中学生来说,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对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例如:在教学“大气运动”中关于热力环流原理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