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阳 《青年记者》2010,(1):23-26
精确新闻发端于上世纪印年代的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1996年1月3日,北京青年报设置"精确新闻"栏目,刊登<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好吗?>这一调查报告,正式使用了"精确新闻"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3.
精确新闻与民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年前,我国大陆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以一个话题为中心,有图表效据,有专家评论的调查报告似的新闻。最初只是冠以“公众调查”、“公众焦点”等专栏形式出现,1996年初北京青年报开始正式启用“精确新闻”一词。 美国记者菲力普·迈耶于1971年出版《精确新闻学》一书,对精确新闻报道方法进行总结。当时,在美国社会,由于侵越战争的失利和“水门事件”出现,社会普遍出现信仰、道德危机,民众对新闻报道也产生不信任感。针对这种情况,以迈耶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们认为,传统的采访搜集和加工新闻的方法已经过时,传统方法对事件描写评价欠准确;而一味追  相似文献   

4.
田红 《新闻与写作》2004,(11):20-21
精确新闻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及实地实验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内容能更准确地反映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排除了个别的、偶然性的事件,排除了记者主观成见,反映普遍的民意,使新闻更加科学、客观,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受到读者的信任与欢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报纸有了许多的精确新闻的报道,如  相似文献   

5.
精确新闻采用科学方法,可以使我们避免记者的偏见,这是科学方法的“利”;但是,科学方法使用不当,科学方法的“利”就变成“弊”了,也就会产生精确新闻不精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假意见。虽然民意测验强调以科学客观的方法,探求民意,但是民意调查的结果和其它的所有研究一样,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正确的反映社会真实,因而产生了假意见,①误导读者。在民意调查的发源地美国,也有人批判民意调查误导了选民的选举行为。二、可信度低。宾夕法尼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雷皮伊通过调查发现,越是小报纸,越多的调查由报社人员自己去做,因此认为报社…  相似文献   

6.
探索精确新闻的生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新闻(PrecisionJournalism),也称精确新闻报道、精确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以及查证事实,以报道新闻。①广义的精确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的报道。②精确新闻发展现状精确新闻学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不懈探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精确新闻报道不受单一报道来源的限制,在报道中运用科学的信息处理手段,借助数学语言来还原新闻事实,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可感,这使得各国新闻界对精确新闻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7.
“精确新闻”是由美国骑士报团记者、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PhilipMeyer)首先提出的。他是公认的开创精确新闻报道风气的第一人。梅耶提倡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揭示事件真相,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精确新闻的实践和尝试在国内也方兴未艾,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较有影响的《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版和《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专版作一详细  相似文献   

8.
一、对预测新闻的理解 预测新闻是根据现实所掌握的情况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新闻不是无源之水,不是凭空想象和主观臆断。 预测新闻不是预报新闻,由于一些报刊作风的不严谨,会出现一些抢发的“预报新闻”。如:日报在头一天排版时就定好了“今天上午,××活动举行”。这是直接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今天上午”,这个“××活动”完全可能没举行。而预测新闻是要从现有事实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推断下一步可能的发展变化。这里最重要的是,它告诉读者这是一种“推断”,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陈敏 《传媒观察》2005,(2):30-31
精确新闻(PrecisionJournalism),也称精确新闻报道、精确报道,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PhilipMeyer)最早提出来。它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定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①由此,精确新闻形成了与传统新闻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它是“把事件、人物、行为或态度用数字来表示,然后进行分析”②,数据信息成为报道的基本内容。本文以精确新闻的数据采集及应用为视角,来探讨精确新闻的采写问题。数据采集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来采集数据,这是精确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的最大区别。按…  相似文献   

10.
新闻时间的模糊化现象,一般出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而在事件性新闻中,时间表达则趋向精确化,从“日”精确到“时”从“时”又精确到“分”或“秒”。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本源是变动着的事实。有的表现为爆发式的突变,有的表现为非爆发式的渐变。突变事件一般总有明确而清晰的起始时间,当事人比较关心重视,读者也非常关注,采编人员总要千方百计把时间搞清楚。因为在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11.
王凤 《新闻采编》2007,(1):9-10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和受众要求的变化,传媒开始反思,如何利用手中的传播工具为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新闻信息。在这样的条件下,就衍生出了一个数字新闻的新观念:呼唤社会的精确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何平平 《新闻实践》2003,(10):37-38
一、计算新闻的概念计算新闻是通过数学计算方式发现和提炼的新闻。计算新闻从社会现实中发现潜在的矛盾,再按照数学逻辑进行计算,得出结论使矛盾明朗化。从而使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清晰,使不合理的现象被揭示。计算新闻是一种充分论证、以理服人的新闻,其结论往往因出人意料而产生影响。计算新闻是近年才在报纸上出现的一种报道形式。应该说这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意识的觉醒有密切关系。正是人们(包括新闻工作者)更多地关心经济现象,更主动地用经济的理论和观念去发现研究周围的问题,才有了"计算新闻"产生的基础。计算新闻有的报纸也叫算账新闻,做法大体相同。但值得指出的是,计算新闻与一些媒体发布的"数字新闻"不是一个概念。数字新闻是各类权威机构公布的无须再去计算、可直接引用的统计结果;而计算新闻是通过计算才产生结果,计算本身,是计算新闻最关键的环节。计算新闻的魅力正是通过计算和推理,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发现新闻。另外,目前的数字新闻多为成就型数字,更多地应用于成就报道;而计算新闻重在揭示问题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北京青年报》最近一年的全部精确新闻,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按照10项标准来评估精确新闻公布的规范性,目的在于考察大陆精确新闻报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学中的模糊与精确两个概念,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则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笔者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对于业界有关新闻语言的模糊是否影响真实性的话题给予关注,认为不能以偏狭的观点对待精确、模糊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应对两者在新闻语言表述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作辩证的考析。  相似文献   

15.
1、新闻从准确到精确 准确,是新闻的前提和要求。再提新闻之“精确”,似显多余。 但新闻做到准确,却是一定距离之外的理想。李普曼分析过,新闻一般还只是“彰显一个事件”,新闻背后还有更多的“隐藏的真实”。新闻要表达或反映所谓“真实的客观”还有距离。  相似文献   

16.
精确新闻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涌 《新闻世界》2002,(6):11-12
  相似文献   

17.
精确新闻报道是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融为一体的新的报道方法,主张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这种报道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80年代在我国出现并逐渐流行.由于精确新闻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报刊中的运用还不甚成熟,目前在报道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不恰当的调查方法或者欠缺经验的抽样方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干扰数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新闻报道看似精确,实则引领受众走入"数字陷阱".  相似文献   

18.
刘丹东 《记者摇篮》2009,(10):28-28
“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众价值和人文关怀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闻,它的目标受众是广大民众。”所以,民生新闻的标题一定要比其他新闻的标题要更加具有感染力,要更加能够突出新闻的要素以求达到“导读”的效果,要有更加鲜明的时代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正>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平面媒体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科技事实主要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等。这些科技事实经过报道、传播,成为科技新闻。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但由于科技事实往往  相似文献   

20.
法制新闻的标题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记者摇篮》2001,(8):1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