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教育》2013,(1):13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牵动家庭未来。回顾2012年,中国教育书写了华彩的乐章,注解了"信念、力量、希望",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境界。教育的信念——让每一位孩子健康全面快乐地成长;力量——教育在政策的指引下日趋完善,高考改革在推进、各地公办幼儿园在兴建、"择校热"在降温、教育经费投入在加大、农村教育在改善等等;希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口号,不是一纸文件,而是真实与具体地体现在各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与行动中。站在2013的起点回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承前启后、塑造未来、孕育希望的崇高事业,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慧、塑造灵魂的神圣使命。如何让长年坚守在一线的广大农村教师更加安心地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如何让他们的未来有所依傍?本刊本期刊发的长篇通讯《倾斜的力量——湖南省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津补贴工作纪实》,无疑为我们做出了响亮回答。  相似文献   

3.
不是所有的花都可以表示爱,玫瑰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山峰都可以象征伟大,珠穆朗玛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比作父母,教师做到了。作为教师,我们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生动的故事。他们有时让我们高兴,有时让我们恼怒,但终归是一群天真的孩子,还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师爱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将至已至,未来已来:教育信息技术借着“居家学习”“在线教育”“停课不停学”的契机,一下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新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广大班主任不得不认真思考:面对正在到来的“未来教育”,我们该如何进行学习、调整,从而适应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需求呢?  相似文献   

5.
一代人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韩寒。幸运的是,“个性化教育”作为相对于应试教育——而非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百年前,梁启超痛心地疾呼——“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一个国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死相继,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然而追根溯源,什么造就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又是什么让一个民族底气深厚,昂首挺胸?仍是一个中国少年信誓旦旦的声音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于是我们醍醐灌顶般觉醒,是教育。  相似文献   

6.
有种感染的力量,让我们身处其中,我们把它称为“教育”.因为教育不是我去“教”你,而是我与你一道成长.笔者是刚从事教育工作一年多的新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经验不足,但我知道学生并不是老师的牵线布偶,他们不可能任由你摆布,只有让他们打心眼里服你,让他们有基本的是非观,他们才会认真地面对学习生活.本文主要讲述我和学生们如何通过共同努力,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7.
声音     
文化是怎样一种教育力量?——中国不是没有文化.只是看得见的似乎都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实用:娱乐、消遣、调剂劳累。而真正需要深化、推动的是文化对国民的心灵教育。这并不是什么新点子.而是人类自古以来为什么看重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写作此类作文.关键在于拓展“理想”的内涵和外延。《现代汉语词典》对“理想”的解释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据此,我们可以将“理想”拓展到以下话题范畴:希望、想象、梦想、目标、追求、信念、奋斗、远方等。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2013,(1):17-22
编者按:毋庸置疑,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和国家、社会的进步相互呼应。如果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完善顶层设计是保证课程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准则之一,那么改革实践者秉持的信念、责任、勇气则是支持、推动课程改革迈向深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一组来自基层教育一线、洋溢着积极向上精神力量的庄严承诺,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未来和前景充满信心与希望。  相似文献   

10.
竞争——是今时代的主旋律,而信息技术的竞争破比作没有硝烟的战争。现在的孩子是未来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只有掌握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信息技术的传播者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又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要让孩子们掌握好信息技术这一本领,就必须不断地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课堂改革,寻找出理想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堂。记得曾有人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相似文献   

11.
武琳 《师道》2013,(10):13-14
适逢第29个教师节,2013年中国“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圆满落幕,最美中国乡村教师们的事迹再次让大家润湿了双眼,净化了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与力量。教育的至善与大美。乡村教师们用自己朴实的“做”代替了奢侈的“说”,用无私的奉献代替了索取,用创新代替了保守,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了最美的希望之花。  相似文献   

12.
这篇以“教育”为题材的“小小说”,蕴涵深刻而语言清新自然。读它,恰似品尝一枚耐人咀嚼的橄榄果,愈嚼味愈美,满口余香,韵味不尽——让人从中受到启迪——“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了“信念”就能收获到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篇小说,人们往往掩卷沉思:是什么使一个小村子变成“大学村”呢?这位老教师是如何“给学生预测”?为什么他们不能把“秘密”说出来呢?……这里面蕴涵着些什么道理?从故事中我们应谊吸取什么有益的经验呢?……故事意蕴丰厚,寓意隽永,洋溢着思辨与哲理的色彩,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新书上架     
《今日教育》2011,(10):35-35
《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 丁念金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本 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探索.梳理了中西方人性“防范型——实现型——控制型——发展型——改造型”的演进路线.揭示了中西教育文化变迁历程中的人性力量.提出“走向人性优化型教育文化”的展望。全书抓住了教育文化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人性化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研究》2006,(12):F0003-F0003
伊红: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担起课程实施的重任,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良知对我们的感召。让我们始终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怎样叙说自己的教育故事,怎样呈现自己的教育境遇,怎样表达自己的教育思考,让自己的教育写作富有亲历感、真实感、现场感……这是我们应该深入反思和认真实践的。周春燕老师的这篇《我的一堂临时班会课》,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叙事”写作,它通过真实的素材(建议书、学生日记)、对话实录和个人叙述,记录了怎样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其他班级的矛盾的全过程,充满教育生活所应有的生机和感动。读这样的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与作面对面交流的平等与愉悦,可以感受作的情感变化和心灵走向。作为编,我们尤为感动于这样一句话里面的一个最普通的词:“从学生即时反馈过来的信息看……”中的“过来”——而不是“上来”——这在众多教育字中无数次出现的“上来”,后面端坐的是一个板着脸孔、目光锐年日的“经师”.[编按]  相似文献   

16.
信念让我们坚守——坚守那份人生的挚爱,我们才能无畏生命的艰难困苦,无畏人生的风雨,直面挑战。信念让我们坚持——坚持直面人生的勇气,我们就能具有挑战未来的力量,超越一切的魄力,拥抱成功。  相似文献   

17.
肖川在他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书中谈及“教育的力量”时曾这样写道:“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是的,当我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时,  相似文献   

18.
接受·感受·享受——我的语文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把语文教育理解为这样三个层次:接受——感受——享受。接受教育的由来已久和暗淡乏味,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属于一种“人”的教育,它无视人的感受,甚至是人的存在,只是专横地按一定程序把各种信息与数据向人脑灌输。接受完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形象思维变得与阿拉伯数字一样简单、明了,缺少了灵动,对语文的印象就只剩下两个字:厌烦。  相似文献   

19.
谢文英 《成才之路》2013,(28):73-74
这些年,教育一直处在改革阶段。每一位教育人,都经历了“在梦想与现实间寻找出路”的一个过程:希望、追求、焦躁、困惑……始终在寻觅一个最直接的教育方法。找到了吗?难以言明。新一轮课程改革,用短短四个字回应了人们心中久存的诸多问题——“德育为先”。上海特级校长余会斌深有感触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改革怎么推进,口号怎么翻新,基本的教育元素永不过时——育人为先”。我担任校长工作时逢九年,这九年来让我思考最多的是:学校天天抓德育,德育究竟在哪儿?如何才能抓好德育?  相似文献   

20.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是因为“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处于教育第一线的各学科教师,也要尽可能站在努力接近教育的理想境界的高度,来把握自己的教育实践。科学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