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分流”方针的再思考孟广平本世纪即将过去,我们面临下个世纪的来临,时此时刻,应当回顾和反思一下,我们的基本教育体制和格局能适应未来吗?毋容置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成绩,但是有些带根本性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们:千军万马争过独木...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在1988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十六字方针,对北大和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从培养创造性人才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反思,指出:加强基础会培养出在既有范式中的成功者,但对既有范式的熟悉和信仰使得他们在成为创新者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难以克服的困难,落入范式陷阱和更大的所知障。淡化专业不符合知识生长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会导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类似人工林因而无法形成森林般的生态,创造性无法生机勃勃。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调了教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反思之后,本文提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本科教育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湖南教育·综合》“教学”版块2006年开辟“教与思”、“话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音体美园地”、“外语教学”、“信息技术”等栏目,欢迎全国广大教师朋友提供优秀稿件,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来稿、来信可直接寄给责任编辑,欢迎访问责任编辑个人网页http://kaqiyichen.blog.163.com进行网上投稿、在线交流、查询稿件最新刊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许多教师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偏颇。本文从对“反思形式”的反思等六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产生的新生事物。教学反思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盲从,教师要时时有反思的意识。文章指出了教学反思在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翁丽 《教师》2012,(30):89-89
我国古代就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来阐述反思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反思已成为人的自觉行为,而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不断地反思来提高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也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此不难看出,教后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后反思的内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目前,“教学反思”在基础教育界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的确,伴随着新课程的步步深入,教学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但我们在教学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出了不少硬性的规定,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段国兰 《天中学刊》2001,16(3):23-25
革命是“四化”当是的首要一条,离子开了革命化,年轮化,知识化,专业化就失去了先导,失去了“人民公仆”的质的规定性,领导班子年轻化是指一个领导班子应有合理的老,中,青比例,有与管理层相应的平均年龄界限,决不能一味地单纯地甚至是绝对地去追求领导班子青年化,必须正确认识文凭与知识的关系,防止以文凭衡量知识的现象,必须注意全面考察干部的专业知识,完整准确地贯彻干部“四化”方针。  相似文献   

9.
农村某些学校的个别教师还存在打骂学生的现象。就打骂教育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因材施教”是教学原则之一。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的是人,“施”是实施、根据,“教”是教育、教诲。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中成长成才,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育中很难得到真正体现,我们常常看见成千上万人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在同一时间考同一课程?不管他们擅长什么,厌恶什么,都只能这样教,这样学,因为在50多个人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张雪 《师道》2007,(5):47-47
毫无疑问,当前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反思阶段。从反思的内容来看,涉及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各个方面;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包括专家教授、一线教师等众多教育工作者;从反思的形式来看,涵盖随笔漫谈、案例评析、学术沙龙……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言万语反思谈”。  相似文献   

13.
<正>教而思之,有所得;思而教之,有所创。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收获进行分析总结,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更优质的课堂。但是,不少老师的反思呈现出"随意"的状况:一点感想,几句评价,大段过程记录……流于形式,意在应付。这样的"反思",能否起到有所得、有所创的作用呢?所以,关于"教学反思",我有了下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是求真务实、不断追求的“催化剂”;是动态生成、互动发展的“润滑剂”;是潜在文化内涵的理性提升和不断刷新的“净化剂”。结合自己的“反思”认识和实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强调教师专业成长,于是,反思一词便经常出现在教育行政领导的口中。但是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的契机在哪里?还是有不少人不明白。于是,经常有很多人经过反思后却仍一无所获。有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写课后记、写工作总结,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但是,我们却发现在这些总结中,敷衍了事的多,说成功的多,说失败的少,真正经过“反思”提炼的更少。比较而言,技术上的反思容易做到,而心灵上的反思却很难做到。这是因为对自己心灵的反思,怕给人造成不良的印象,怕别人笑话。而一旦有这样的想法,恰恰是无法使自己能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他还提出了关于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教师专业成长,于是,反思一词便经常出现在教育行政领导的口中。但是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的契机在哪里?还是有不少人不明白。于是,经常有很多人经过反思后却仍一无所获。有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写课后记、写工作总结,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但是,我们却发现在这些总结中,敷衍了事的多,说成功的多,说失败的少,真正经过“反思”提炼的更少。比较而言,技术上的反思容易做到,而心灵上的反思却很难做到。这是因为对自己心灵的反思,怕给人造成不良的印象,怕别人笑话。而一旦有这样的想法,恰恰是无法使自己能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教师专业成长,于是,“反思”一词便经常出现在教育行政领导的口中。但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的契机在哪里?还是有不少人不明白。于是经常有很多人经过反思后却仍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19.
吴良根 《教书育人》2005,(12):37-37
新课程强调教师专业成长,于是,反思一词便经常出现在教育行政领导的口中。但是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的契机在哪里?还是有不少人不明白。干是,经常有很多人经过反思后却仍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20.
前几日,读到一篇文章,颇受启发。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能成为一流剑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