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年学界通行的分类,长治方言属于晋方言区上党片的潞州小片。在长治方言中,表示动作、事件在时间进程中所处的状态时,可以在动词后或句末用“喽1、喽2、啦、过、来、开、哩”等词,否定时在动词前加“没呐”。这些表达手段相当于印欧语的“体”,长治方言的“体”包括完成体、经历体、起始体、进行体和可能体。  相似文献   

3.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的[ti~0]”在山阴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很重的虚词。“的[ti~0]”可做介词,引出地点词;“的[ti~0]”做助词,表示“持续”;“的[ti~0]”还可做语气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着”,由于弱化,语音形式与“的”趋同,一是与中古的“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三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汏”、“扔”、“ke”、“尥”、“矼”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搌”、“唵”、“豗”、“旅”、“拌”、“科”、“[ ]”、“[]”、“[它攵]”、“[辶雷]”、“[捾]”、“ [扌策]”、“[斮]”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5.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再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攮”、“削”、“操”、“扚”、“踒”、“縻”、“解”、“褪”、“瘝”、“煍”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扚”、“沰”、“[詹刂]”、“揌”、“[祝土]”、“[少刂]”、“荡”、“顉”、“[目后]”、“ ”、“趣”、“[ ]”、“[沙目]”、“ [口乏]”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6.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4)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啑”、“挦”、“过”、“[食央]”、“[扌筆]”、“竦”、“夯”、“[刀又]”、“ ”、“和”、“謆”、“呴”、“斗”、“糊”、“华”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啑”、“[食央]”、“兴”、“别”、“[扌筆]”、“飵”、“趱”、“ ”、“[刀又]”、“呴”、“[走豖]”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对陕西方言的“爹”字在亲属称谓里的运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实地调查以及读时彦著述所获取的陕西方言对“爹”字的两种主要读音[ta]类和[tiε]类来列举语料.如陕北晋语“爹[ta]”字用来指父亲时读作阴平,关中方言区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达”,陕南方言区较普遍地把父亲或伯父叫做“达”;宝鸡一带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爹”,陕南洋县等处也把父亲叫做“爹”.陕北晋语和关中方言对于父亲的叫法与山西及甘肃东部方言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陕南以至于秦巴山区的亲属称谓词的复杂性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8.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考释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0条,其中“烧”、“擐”、“鬻”、“鶄”、“[犀刂]”、“敕”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农”、“趮”、“[至辶]”、“[日良]”、“[扌忽]”、“[合攵]”、“爁”、“懑”、“淖”、“luan”、“羊力”、“豧”、“xie”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9.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10.
徐颖 《文教资料》2009,(31):38-40
本文旨在考察赣方言区的抚州方言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特殊语气词“是[si]”,“是[si]”的用法极其复杂.其词性、语法意义以及在句中的功能分布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重在分析“是[si]”充当语气词时的使用特点和语义条件,借以揭示抚州方言的个性,丰富方言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1.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的[ti ^0]”在山阴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很重的虚词。“的[ti ^0]”可做介词,引出地点词;“的[ti ^0]”做助词,表示“持续”;“的[ti ^0]”还可做语气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着”,由于弱化,语音形式与“的”趋同,一是与中古的“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13.
湖南沅陵乡话的词缀“立”[li]与“子”是有区别的。“立”来自赣方言的“仂”[li],而赣方言的“仂”又来自北方话的“儿”。  相似文献   

14.
商城方言常用词“就”现多被记音为“斗[t?u51]”。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发现商城方言“斗[t?u51]”的本字为“就”,应是方言词文白异读的当代遗存。通过“就”与“斗”的古音及其演变考察、普通话“就”与商城方言“斗[t?u51]”在当今各种语境下的词义对比及对应关系考辨,可进一步确定“就”为“斗[t?u51]”之本字。  相似文献   

15.
方言是对部分古汉语的现实反映,其中吴方言更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及语音。所以,对吴方言进行共时、历时的纵横考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隶属于吴方言的温州方言中表“馊”义的[?ji^33]进行方言本字的考察,论证“馇”及“偈”较之近代及现代方言志中所使用的“蔫”更具备充当[?ji^33]的本字的资格。  相似文献   

16.
潞域方言属于晋语区上党片的一个点方言,潞城方言在表示对事件进行过程中动作方式的观察时,往往通过"V+上" "圪V圪V" "VV" "V喽1V" "V打"等方式来表达,多包含着事件主体或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意愿. "貌"包括动量减少貌和随意貌.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和文献用例两方面入手,认为临猗方言中表示“啄食”意义的[^ctao]本字就是“啄”;表示“食用油在低温时凝固”意义的[ctcS^h ]本字就是“蛰”;表示“用容器存放”意义的[ccS ]本字就是“盛”;表示“接住”意义的[ccsē]本字就是“承”。  相似文献   

18.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5个,其中“蝶”、“下”、“降”、“冲”、“[目聂]”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食掌] ”、“揰”、“嬔”、“鵮”、“ ”、“胤”、“縼”、“煠”、“ ”、“烃”、“烼”、“ ”、“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9.
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有三个,即“着[ts‘o45]”、“让[laη24]”和“把乞[pA31t‘i45]”,其中“着[ts‘o45]”是从表遭受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让[laη24]”是从表使役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把乞[pA31t‘i45]”则是由表给予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20.
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是汉语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已有不少学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的语法化过程。试图通过“”在明清闽南方言戏以及今闽南方言口语中的各种演变(包含字形和字音的演变:“”[tш^4]→“除”[tш^0]→“处”[tδ^0]→“咧”或“嘞”[1δ^0])的描写与分析,对学们的推论起到印证、补充或修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