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上有些詞,常常因为同音(或音近)和同义(或义近)的原故,容易互相混淆而用錯了。本文想試提出一些常見的同音同义詞(也包括音近义近的詞)作一些分辨和說明,供同志們参考。同音同义詞的紛繁,是我們祖国語言精密、詞汇丰富的表現,但同时,也相对的給人們在学习和运用詞汇上增加了困难。尤其在书面語中,稍一不慎,就可能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2.
目前“詞汇”(同“詞彙”、“辞彙”或“辞汇”)一詞用得很乱,許多人用它来代替“詞儿”“詞語”等,都是不对的。“詞汇”和“詞”(“詞儿”)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詞。“詞”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比如”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一句話中就包含了六个詞;”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詞汇却不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而是指一种語言里全部  相似文献   

3.
读报刊上的許多文章,經常会碰到引用的古語(包括成语、谚語、典故等),如最近人民日报社論中就引用了“多难兴邦”、“一丘之貉”、“图穷匕首見”、“改弦易张”、“土崩瓦解”“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这些古代有生命力的語言往往集中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經驗与智慧,用极精炼的語言概括了有时候是較复杂的事物,或者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古語也是現代语言詞汇的有机組成部分之一,如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可以增进文彩、精炼語言、提高語言表达能力。毛  相似文献   

4.
我們作編輯工作的人,在处理稿件的时候,首先当然要选择內容好的稿件,对读者有益处的。稿件决定用了,还要作一番必要的加工,使讀者讀起來不吃力,不发生誤会,不至于受到語言运用上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說,要尽可能为讀者着想。现在想就1961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提一点意見,目的是希望同志們把編輯工作作得更好。对稿件的加工方面作得更細致。  相似文献   

5.
近来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少写新旧对比、忆苦思甜的通訊員来稿。这些稿件大部分写得很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存在着一些問題。从这些問題看,总的說来,是需要进一步提高亿苦思甜稿件的思想性。下边仅就几个具体問題談些零碎意見。  相似文献   

6.
异議和补充     
讀过《几組容易互相混淆的詞》(見本刊第五期),对其中一小部分辞的分辨和說明,有不同的看法,写在下面向湄公同志请教。此外,对《几組容易互相混淆的詞》中所列举的十二組以外,再补充十組,供同志們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说明多版本存储的好处,我先列举三个例子,是用户在编辑Word文档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1)经常写稿件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写好稿件第一稿后,可能还要经过几次修改才能最终定稿,从而出现第二稿、第三稿等多个版本的稿件。如果每次修改的文稿都要保留的话,同一个稿件就会被保存成多个文件,为今后的文件管理带来麻烦。 (2)有时稿件写到一半,突然由  相似文献   

9.
夏衍同志給《新聞业务》編委会写的一封信,值得引起我們編輯同志的注意。在我們的报紙上,錯用成語,用詞不当,写別字錯字,这种情形确是为数不少。如果每天加以登記,积年累月,次数是相当惊人的。也許有些人会說,这算不得什么大問題,难免的,誰又能担保一张报紙沒有一点小錯誤呢?于是錯誤在眼前一掠而过,不大在乎。但是讀者  相似文献   

10.
杨彪 《军事记者》2007,(5):10-10
新闻稿件材料化,就是把新闻写得如同机关的文字材料,语句结构程式化、模式化,没有新意和活力,套话、空话多,让人读起来枯燥无味。新闻稿件材料化是一个顽症,原  相似文献   

11.
怎样当好通讯员?我的体会是要过好“三关”。一、毅力关。写稿见报.是我们每个业余通讯员的共同心愿。最近,有几个通讯员对我说,写了一年的稿件,连豆腐块、火柴盒都没有见到,有点失去了信心。觉得见报如登山,真难。要说难,新闻写作有一定难度,我认为,要克服困难,提高稿件见报率,就应坚持一学、二勤、三提高、四树立的思想,即一学,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闻业务知识,提高新闻敏锐意识;二勤,要勤写、多写.反复修改。稿件写好后,要善于多征求同志们的意见;三提高,要提高敏锐地捕捉新闻的能力,注意在社会生活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人民文学》三月号上刊登了朱光潜写的一篇談說理文写作的文章,題目是:《漫谈說理文》。作者认为,說理文也应該有艺术性,也要給人以美感。他說:“如果以为只有在文学創作里运用語言才要求艺术性,那就只会鼓励人对一般語言的运用不要求艺术性,結果就会不利于語言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他說,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相輔相成的,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立足农村金融,面向整个社会,是写活金融稿,尤其是提高地方报刊刊用率,扩大金融宣传的首要条件。在这个条件下,究竟如何写活农村金融稿件呢? 一、术语大众化。农村金融业务稿件,难免会有术语,但术语太多,有时会影响地方报刊、电台的命中率。有的稿件由于术语太多,编辑一时又搞不清楚,即使是好稿,为了保险起见也,有“割爱”的。要解决术语大众化问题,还要提高认识。有的同志认为,稿中术语多,才能显示出自己是內行涫?这是偏见。稿子中写几句术语是不需化力气的,真正有水平的,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术语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因为这不仅要对术语有深刻的全面理解,还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4.
消息要有厚重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写好消息,站位要高,要善于从政治高度认识事物、看待问题,心怀“国之大者”做文章;采访要深,多走多看多思,才能更好地挖到“鲜菜”、捕到“活鱼”乃至独家素材;成文要精,要紧扣主题主线,从繁杂信息中萃取最精华内容;传播要广,需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借助新媒体手段、渠道、平台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记者队伍中有不少人虽然拿着记者证,但还不是“正式”的、正规的新闻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新闻信仰和良好的新闻素养;培育职业精神,积累职业实力,用好记者的业务优势,多干一些一般通讯员不愿写、不能写、写不了的稿件;多一些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多去常人难去的地方,多写常人难以写出的文章,以此凸显记者的职业身份。塑造记者的业务形象。  相似文献   

16.
要让新闻“实”起来,深入现场最重要。而现在的“现场报道”也的确越来越多了。但我在想:写了现场,写了具体事, 稿件就实吗?恐怕还不是。怎样认识现场报道的“实”,我还是从几篇稿件的采写说起……大实若虚,扎实的“稿  相似文献   

17.
我们爱写稿的人,常把写好的稿件相互交换阅读,发现有的稿件错字多,语法不通,尤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不知所云。其实,这些稿件只要认真推敲、多修改几遍是完全可以校正的。对此,有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有啥关系,反正编辑会修改的。”若问,为啥要把新闻稿写得如此烦琐冗长,回答是:“多提供些材料有啥不好,反正让编辑去删削好了。”  相似文献   

18.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退回的记者稿件中,新记者的比较多;常常听到一些青年记者焦急地问:“为啥我的稿件退的那么多?”这里谈些看法。从近段退回的稿件看,“毛病”大致有四: 一是内容空泛。有些稿件,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几乎全是空话、套话和老话,除了摆上几个死数字外,找不到具体的新闻事实,更没有感人的活材料。二是缺少新意。人们常讲不要“雨后送伞”;可有的稿件常常写了通讯员或别的记者已经写过的内容,不好再用。有的稿件是新导语、旧内容,“穿靴戴帽”。还有的稿中事件,在当地看是新的,一放到全省全国看,是早已报过或综合报过的。三是违背政策。有的稿件写了当地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采蜜一般。我说:编辑也和蜜蜂一样,同样在采粉酿蜜。不过,记者要“飞”到很远的“山野”去,编辑却在身旁的“花园”里,这个“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通讯员用脑汁和劳动写出来的稿件。蜜蜂飞织在万花丛中,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花儿,只要有点点花粉,它都要去采集下来酿蜜。编辑呢,也应该如此。只要通讯员来稿中有几句可用的东西,都应当摘编发表。一九五八年秋天,正当陕西全省播种小麦的时候,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像雪片一般,纷纷而来。但是,这里边有些稿件不好,无法见报;就是能够见报的稿件,也要经过去粗留精的编写。这时,我们的编辑,就在这片秋播稿件的“花园”里采起“蜜”来。经过一番选择,在通讯员巴山人、蒲兴华两  相似文献   

20.
“要聞快报”专栏,在河南各地县报上迅速地推广开来。这个栏目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大跃进气息。“要聞快报”以精练的語言,新鲜的內容,吸引着广大讀者。“要聞快报”占的版面少,发的稿件多,这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