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生为本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坚持民生为本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生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党的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当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治国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必须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核心价值导向,提出了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执政方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而提出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6.
王峰 《陕西教育》2009,(10):121-122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规定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矛盾运动原理,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得出的逻辑规律,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新一届党和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再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继承和超越了以往的人本主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要求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与和谐社会理论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生,为民谋利,民生观的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始终,过去重视,今天重视,将来民生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首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以民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将民生、民本思想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带领下,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不断深化,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正确把握。改善民生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指引。这个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的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崔越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3):134-136
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理论要义是: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继承、发展、创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时代价值要求。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风与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马克思义学风为指导,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完善党的执政方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关切民生:走向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我们的民生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和增进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为对全党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新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对把我党建设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法治从来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现代政治文明的关键是政党政治文明,政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执政党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7.
建设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和广大教职工党员队伍素质的迫切需要,对于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精神,本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四个方面来论述其哲学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本质是重新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实践观;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价值追求在现时代的新发展与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内在要求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社会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生观,尤其在十七大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与推进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民生执政的新时代。改善民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获得长期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改善民生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持久性与稳固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法治从来就是政治明的重要内涵,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的必然要求。现代政治明的关键是政党政治明,政党政治明的重要标志是执政党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明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就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