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学创作中言说不尽的话题,而批评家作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似乎更加备受关注,批评家通过对作家创作作品的评价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一扇轻便之门,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批评家的批评也为作家的创作活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的价值至少应该包括:促进作家创作水平,提升读者欣赏能力,从而成为沟通作家和读者的桥梁 对生成文学理论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两种价值在当前的文学批评中都没有很好实现。批评家应该一切从作品出发,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读,也应调整好与作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文学的教育功能,当前文坛,在世界、作家、批评家、作品、读者等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一起消解文学的教育功能,本文认为应从作家创作精神的建设、批评氛围的营造、国家政策的调控三个方面来推进文学教育功能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创立,驱逐了作者、作品的文学主体地位,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读者理论的开拓昭示了传统创作理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契机。读者是文学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为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现实读者的审美要求通过隐含读者诱导作家创作,规范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并转化为内在构成,潜化为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制约了一定的创作水平;而读者又必须在与作品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获具一定审美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作家一定的创作水准,因此导致创作与接受的二律背反。明确创作的这种二难处境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动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与伍尔夫创作活动相伴的是间歇性精神病.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及对于创作成功的焦虑加剧了早年因亲人去世而诱发的精神病病情;但是,文学创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的精神压力,起到了治疗作用;而且,患病经历也丰富了作家的文学视角,形成独特的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大家沈从文一生著述颇丰,除了有许多小说广为人知外,他还有许多文论也颇具价值。沈从文从自己的创作体验出发,对作家创作做出了极具个人意味的解答,崇自然、尊人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使得他的创作观无不体现出其严肃、真诚的审美倾向。探索他对文学创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和他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对于其他作家的创作也可起到一定的启发、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讨论语言与语境、语言与语境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语言与语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才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对语言和语境及其相互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批评既是沟通文学创作和社会接受的中介性活动,又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对读者接受、社会进步和文学理论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批评家以文学方式传递美感印象,对读者具有审美吸引力,批评家的思想艺术分析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当批评家的眼光从艺术和美学的领域引向社会生活的空间,引申发挥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时,批评又具有干预生活、影响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南方代表作家之一的威廉·福克纳曾创作了小说《我弥留之际》.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了读者和批评家的一致好评.福克纳所采用的多重聚焦手法为作品增添了巨大魅力.通过对福克纳采用的内聚焦、外聚焦,以及多重聚焦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中运用多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极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功塑造了一个多重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批评家认为,了解作家的生活时代、生平、情感经历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文从战争、爱情和宗教三个角度,用社会学批评的观点分析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以海明威的创作为例,说明了作家的生活时代、生平、情感经历和宗教信仰等各个因素对其作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谈到文学作品的创造,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种荣耀归于它的作者——诗人和作家.创作纯然是作者的事,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断得到强调和发挥。本世纪法国的文艺批评家瓦勒里断言: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认为,艺术活动中“制造者和消费者是根本分离的两种系统”,“一件艺术作品是一种客体,一种人工产品(假造物),本着以一定方式来影响某些个人的宗旨而制造出来的。艺术这种现象可以由两种相当明显的转化来表现(这种关系与经济学中的生产和消费一样)。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转化——一种是从作者转化到生产物,另一种表现为生产物和作品转化到消费者这一事实——是完全独立的。”  相似文献   

14.
问者:洪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们知道,您曾获得过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183;青年批评家奖、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最近,我们又听说您获得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应该说,您是一位很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同时您又创作了好多散文、随笔等作品,也是一位作家。因此,我想首先请您谈谈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作家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既要从课内出发开展文学创作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又要从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文学创作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扎实学生的语文知识有着很突出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对首先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家。其次才是文学批评家的沈从文来说,他的文学批评更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批评观点和原则上看,沈从文从创作实践出发。相对注重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的估衡;从他的批评本章身来说。又是一种再创作。其评论本身就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同时,在其文学批评中。读者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颂”精神的缺失。赋论的此种现象缘于赋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三者活动目的、意义的错位。这种错位造成了汉代赋学批评始终争论不休,而汉赋否定论长期占有相当市场,并使大赋创作始终顶着巨大压力负重前行。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家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读者阅读的对象,没有接受;而有了创作,就有了作品,也就具备了接受的条件,即使没有被阅读,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未得到实现,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但无论如何,它已具备了这种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因此,研究文学创作也是接受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读者和阅读活动的,并不顾及创作。其实不然,接受美学也关注创作,只是更着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读者意识”与审美发现——文艺活动审美发现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创作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具有“读者意识”的艺术家总是以读者的审美期待、审美评判、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作为触发自己创作的最初契机和实现创作意图的可靠指归;读者的审美发现则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应有的审美能力对作家作品作出特有的体认和把握。而情感作为双向交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作家和读者共振共鸣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