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它已经不是一种纯技术性的、工具性的管理了,而是一种负载着道德价值的政府管理.以往对于政府行政研究比较重视事实分析和技术性探讨,而忽视了对政府管理的本质和根本宗旨等进行道德层面的探索,忽视了对政府管理实践中道德价值观和价值目标等问题的追问.应该说,政府管理在道德层面的诉求不仅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当代政府管理实践过程中,其道德化趋势也突显道德的必然性,要求政府自身需承担起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所以,我们有必要从道德的视角去审视政府管理的本质,追寻政府管理与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的实践精神。道德的实践精神本质规定着,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审视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更多的停留在对道德规范的教育层面上,而忽视道德实践层面。实践精神视阈下的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应从灌输道德规范知识转向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道德性可以看做是教学的一种特殊价值特性和一项特殊的价值诉求,它与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审美性、人文性等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并且与它们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现代伦理学与现代教学双重视域下研究教学优良道德问题势在必行。教学优良道德考察的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蕴涵与应追求的道德理想与伦理使命问题,只有对教学活动的道德终极目标认识正确,教学行为价值符合教学道德终极目标,并且制定的教学道德规范、优良,才是真正的教学优良道德。教学优良道德概念的提出,在实践层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道德理想与目标;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教学道德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化。教学优良道德的制定、确证及其实现,将成为新时期教学道德研究不可推卸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当下学理论批评领域,十分忽视学中的道德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大众的忽视。要想拓宽学批评的生存空间,使学批评更具生命力,应该有学批评家来关注学中的道德问题,并从道德切入,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深入关怀和揭示,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批评观。  相似文献   

5.
张东荪认为,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道德是文化价值的一种,是“文化之最重要方面”。张东荪强调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心”,应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具有一致性。张东荪道德价值观带有明显的“自我实现论”之倾向,过分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道德义务长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核心概念,其内涵及功能也是各个时代思想家争论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实践层面,道德义务更是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理想和社会正义的过程中不懈探求的一个主题。道德义务的形成、传承,以及人类对道德义务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道德本质理解的不断深化,其作为调节社会关系重要手段的功能也不断完善和强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人类价值理想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石春梅 《考试周刊》2008,(16):238-239
"居敬"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要保持的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既是对于普遍的道德法则和义务的敬畏,也是对于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敬畏.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蔑视和道德信仰的忽视,使得"居敬"在当代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凸现.  相似文献   

8.
郑富兴 《学科教育》2014,(5):105-112
关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存在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是教师社会声誉下降与教师呼吁道德减负并存,二是好人与好教师在“应试教育”下相互冲突。教师是否应该是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忽视或弱化教师的个人道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与功利化的后果。面对教育体制的不道德,教师仍应该是好人。教师道德评价的框架和内容从个人-职业、公共私人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私德、公德、师道和师德(专业伦理)这四种类型。教师道德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德慧,即一种基于公共教育责任的价值立场处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道德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公共权力是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产生。从价值层面看,这将要求公共权力主体在工作中发挥道德因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终实现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性选择,本质上要求权力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公平、正义,行最大的善业。然而人的道德理性认识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权力主体有着法律身份和行为目标的二重性,为权力异化埋下了不可根除的隐患,势必突显了加强公共权力道德立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德本质上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特殊主义”道德,现代道德本质上是超越人的自然联系的“普遍主义”道德,因此道德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视为现代道德对传统道德自然基础的超越;道德的这一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和价值体现;人本化、普遍化、主体化、公共化和理性化是其基本内涵;在中国境遇中,这一道德转型尚未完成,推进自然道德的消解和现代道德的整体生成,是道德建设的现代性目标。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秩序化的理性经济,道德伦理是其规范秩序的资源构成部分,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道德价值话动,它本身需要有其道德基础并使之为其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而这一活动的实现是现实行的。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于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德性主义的义务论,克服其引起普遍化道德悖论的弊端,需要在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相统一的意义上倡导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理想与道德典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是一种道德追求、道德向往,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是道德观念体系的重要构成层面.道德典范是道德理想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其发挥社会功能的必要中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宜的道德理想应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层面,同时考虑到社会多个层面、多种取向、多元趋势的客观实际,分别提出确定多层次、多方面的道德理想,以适应不同社会成员多层次的道德境界.在道德典范的设立中,也要层层对应,实事求是,防止夸大粉饰,既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性,又力求道德理想具有立体性和层次性.与道德理想建立相配合,还要开展道德人格,道德价值教育,以改变对精神的、人格的意义与价值不太看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道德悖论既是一种认知结果,又本质地涉及了人的道德实践(行动),因而有其特殊性及由此决定的复杂性:导出矛盾性结果的出发点涉及不同的道德原则;只有将遵从不同道德原则形成的道德判断付诸道德实践,才会产生道德悖论。始终坚持从道德实践出发,将导出悖论性结果的不同道德原则进行辩证把握,既可推动伦理科学的发展,又将在实践层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道德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定义道德价值,对于正确认识道德本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交叉课题,学术界在道德价值的概念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试图对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六种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评述,以便对科学定义道德价值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从主、客观角度对道德价值的本质及主要特征进行探讨,得出精神的需要是道德产生的本质。通过对道德价值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对道德价值的正确评价:即从以道德判断区分得出制定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一直遵循理性主义模式,主张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然而近来一种新的理论——社会直觉模式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直觉所导致。传统的理性模式较多地描述了道德推理,注重的是道德判断中认知的意识层面,忽视了道德情感的作用。社会直觉模式提出了道德直觉和情感是道德判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承认道德推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伦理的角度看,道德焦虑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道德困境进行反思时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最美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内心对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的一种企盼和期许,它所折射出的"最美精神"具有一定的道德效应:营造"向善"的社会道德氛围,提升道德自信;彰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强化道德自律;引领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增强道德自觉。道德效应是化解道德焦虑重要的、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有效教学”的愿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核心追求。深入探究有效教学必须从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不能过分强调技术理性的力量,而忽视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价值层面的有效教学观念。作为一种研究方向的调整,有效教学应该以道德性为核心,兼顾有效性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