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博游     
《中学生博览》2012,(8):37-40
魅丽文化:我只爱对你发脾气,因为我潜意识相信你不会离开我。胡闹原来是一种依赖。囧兔兔:流浪汉与亿万富翁相同之处1.出门都不带钱;2.都不用手机;3.都不上微博:4.都按气候迁移:5.晚上都很少回家.6.对人都很谦卑.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先生说过,“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个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先生之论,真乃至理名言。书传道,道传人。与书为友,即是追随智慧。笔者很赞赏培根把读书为学的作用概括为“怡情、赋采、长才”的观点。怡情可幽居养静,益寿延年;赋采可让你“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长才可使你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书读得多了,就会产生无我为大的自信,灵魂就会脱颖蜕变,向上升华。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浓厚的学养与严谨的操守相贯通的气质风度,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姚鼐(173l—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一说号为惜抱),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年余因病辞官告归,绝意仕进。历主江南、梅花、钟山、紫阳诸书院四十余年。他是与方苞、刘大相鼎足而立的桐城派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4.
石亚林 《辅导员》2014,(17):7-8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去国家博物馆的这一天了。这一天上午,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让我,非常向往,一直想去看一看,长长见识。  相似文献   

5.
6.
三人两地书     
编者按:本文是孟广平、杨金土、严雪怡三人往来于北京、上海两地的部分书信.孟广平先生曾任原国家教委首任职业教育司司长.杨金土先生现任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系原国家教委职业教育司司长.严雪怡先生曾担任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书信作者之一的孟广平先生已于今年辞世,我们藉此也向孟先生以及曾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贤先者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怀念.  相似文献   

7.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最为成功,写作技巧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书中,作者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言语间充满了睿智和谐趣。全书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收尾。男女主人公爱玛和奈特利先生的结合让人赞叹与羡慕。读者欣慰女主人公爱玛终于找到了真爱,而更让人赞叹的是奈特利先生这一完美的配偶形象。奈特利先生在爱玛生活中扮演了父亲,朋友,爱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游石林     
正6月10日晴我去过许多地方,其中云南的石林给我的影响最深。走进石林,里面绿树成荫,山石形态万千,很奇特。往前走,就到了刀山火海,这里的山石尖尖的,好像摸一下就会扎破手指。周围的山石,一座座拔地而起,直冲云天,像尖刀一样。绿色的树环绕着!!!青灰色的山石,犹如一个个卫兵。错落有致,形态不一,像燃烧的火苗。阳光照射在树上,透着斑斑点点细碎的光影,像一座斑点山。一路迎着阳光,走了大约五分钟,就到了乌龟  相似文献   

9.
茅草房和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相似文献   

10.
游黄山     
<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黄山风光的美丽谁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讲过,亲戚同学谈过,可是,我还是非要去亲眼看一看。就  相似文献   

11.
李继高先生编著的《名人读书艺术》的内容特点:一是论及了读书问题的方方面面,如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二是书中论及的读书方法都是老作家、老学者的经验之谈,可学可行;三是借名人之口谈读书,有“名人效应”;四是本书作者在每篇文后所作的“提示”准确清晰。该书对人们的读书学习具有鼓励、指导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与书共生     
刘心武 《当代学生》2014,(20):26-27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提倡读书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以此来劝告人们要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看来大作家刘心武也是三上的追随者。对课业负担沉重的中学生来说,这应该也是比较可行的课外阅读方式——临睡前,如厕时,乘车时,当是新时代的三上(当然,要以身体和视力健康为前提)。作家苏童也曾写道: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  相似文献   

1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意思是.只要多读,文章的意蕴自己自然会领会。自古教学少方法.不知有多少先生沿用此法。确实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可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我感到此言不全适用.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中文自修》2001,(7):8-8
茅盾先生《风景谈》中的风景,“沙漠驼铃”、“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原本很一般,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其实,不仅风景如此.文章也如此。生活给我们的机遇同样多,  相似文献   

15.
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一个兰州拉面店。并且总能见到两个十二三岁的头戴回民帽的孩子。昨晚路过楼下的小商店,那个小男孩正和店主人为每斤白糖二元四还是二元三讨价还价。说真的,这些年来,虽然工资不高。但买东西为一角钱还价,在我的印象中已是遥远的事情了。于是,我凑上去问他今年多大了,家住哪里。他用生硬的普通话回答我,今年12岁,家在甘肃兰州。  相似文献   

16.
时长庆 《班主任》2014,(10):24-25
上学期,班里转来一男生叫小旭。初次见面,他的眼睛一直低垂着,站得离我远远的,显得很紧张。据家长介绍,小旭很聪明,学习成绩原来一直很好,可不知从何时开始,他喜欢上了撕撕剪剪、折折叠叠,不仅下课折,上课也折,甚至把刚发下来的新书都用来折成各种小物件。  相似文献   

17.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就是一首题壁诗 ,题壁诗就是把灵犀突至、诗兴临发时当场构思出来的诗句书写在墙壁上。这是古代文人墨客、英杰才士抑或寻常人物的一种流行的风习。每到园林客舍、酒楼茶肆以及名胜之地 ,他们往往会即兴作诗 ,当即取来笔墨 ,题写于墙壁之上 ,这就是所谓的题壁或书壁 ,以作永念。这首诗是王安石题写于湖阴先生家客堂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 (公元 1 0 2 1 -公元 1 0 86 ) ,是曾经叱咤于北宋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 《初中生辅导》2012,(32):F0004-F0004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本有力度有分量著作——夏中义先生的《九谒先哲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版).是“写给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的黎明通知书”。九封激情与沉思交融的信.向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光怪陆离的景观.让我们领略了当时中国学人奋斗与追求、苦闷与彷徨、坎坷与曲折的灵魂震颤与哭泣。作者将学统分为学术本位(学统之魂)、思想独立(学统之本)、科学归纳(学统之技)、朴学文体(学统之相)四个层面.完成了学统的逻辑建构;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九位先哲.分成三种学术类型,对学人的生存方式与价值态度重新进行了直逼灵魂的探究和颇具胆识的定位。这里选登了书中的第一封信,虽然只是谈梁启超.但在义理上却能统领全书.不妨当作窥视夏先生学术人格全豹的一斑来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