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同时也给新闻宣传报道开启了崭新的课题,为新闻媒体做大做强提供了新的机遇。那么,在新农村为主题的宣传报道中,如何挖掘鲜活新闻,“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真正地发挥出媒体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策划,延伸新闻价值,打造核心竞争力,锐意创新,巧设栏目;把握导向,深度报道;寻求角度,贴近百姓,这才能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鼓足干劲,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相似文献   

2.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蕊芝 《新闻世界》2011,(9):221-222
在我国文化事业传承创新、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既是急需探讨的理论课题,也是迫切需要落实的实践任务。笔者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重在建设,建设的任务重在基层。而社区是承载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才能把文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3.
程斌 《新闻传播》2014,(3):240+242
<正>"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参加"走转改"活动后的感慨。通过"走转改",新闻媒体人员用自己的口、鼻、耳及身体的每一个感官去察觉、发现身边的故事和亮点,从而也使新闻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前,笔者一直在想:作为一线的采编人员,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还需要走基层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关注一线的环卫工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的就是让新闻作品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通过"走、转、改"所产生的消息、通讯、特写有很多,为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让大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要真正践行"走转改"的宗旨,新闻报道作品要凸显两个属性:一个是新闻性,另一个则是功能性。只有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让"走转改"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当新闻工作者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节拍活跃在基层时,有一句话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那就是根植春泥气自华——这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为本刊的题词。实践让我们深切地感到,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根基牢固。  相似文献   

6.
自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新闻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扎实稳步推进,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的重要体现,也是改进作风文风、提高能力素养的重要工作,更好地发挥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只有深入基层,新闻才有生命力"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记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只有真正脚踩在基层这片土地上,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底气,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气,心里也才能踏实。中外新闻实践证明,那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流传后世的作品,都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甚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如何让对农广播节目更具吸引力,也成为市级电台对农广播节目生存的根本。笔者认为,提高对农广播水平必须使节目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这就需要对农广播无论是在节目设置和节目内容上,还是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上都应该力争口语化、通俗化、本地化,同时,还要以平民的视角与农民进行深入的交流,赋予普通农民话语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只有这样,对农广播才能真正反映农民的心声,使对农广播拥有更为广泛的听众。  相似文献   

8.
县级电视台是离农民最近的新闻媒体。那么,对于基层电视台来说,如何做老百姓的知心朋友呢?笔者认为,只有办好民生新闻,才能让县级电视台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并成为群众反映自己心声的平台和窗口。项城电视台创办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民生报道》,不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已成为豫东南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  相似文献   

9.
笔者深刻感受到,只有多深入农村、多熟悉农民、多学习农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丰富语言文化,才能把"三农"中的生动事件、感人场景和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传递给农民朋友,真正办出有"农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真正好的新闻记者,新闻要贴着地面写,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中央五部委发出“走、转、改”的号令,对忙忙碌碌的新闻记者来说,是一次深入思考、盘点工作、提升业务的机会。作为一名记者,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笔者经受了锻炼,笔者的体会就是,只有走到最基层去投身生活实践、倾听群众心声,用腿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报道,才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自己的职业和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1.
在转型期的基层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超出我们的想象。要读懂并呈现给读者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基层社会,记者不仅需要理性的头脑,也需要一颗滚烫的心。记者要让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温度,就必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基层,立足百姓,让自己成为一名记录者、感受者以及体验者,方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来。做有温度的新闻,才能温暖我们的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基层是新闻事业的沃土,也是新闻记者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其重要职责就在于"走",只有"走",才能把新闻事业的根牢牢扎在基层,"沉下去"、"接地气"才能写出不辜负时代的新闻作品。自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河南南阳日报社坚持新闻源于实践,坚持领导带头集体走、专题策划重点走、开设栏目经常走、提供条件鼓励走,让新闻记者在贴心  相似文献   

13.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重要政治会议、大型政治活动、重大政治新闻事件等,军队媒体都能够做到及时跟进报道,发挥出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在跟进式政治工作报道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慢、浅、偏、散、虚、旧”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宣传中,我们只有注意发现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跟进式政治工作报道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环境下,面对着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新趋势,人事档案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开放环境下对人事档案知情权的冲击、信息量的激增,让我们看到了人事档案信息量的不足、档案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人事档案利用率低之间的矛盾、人事档案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何时才能迈入高度整合的数据化等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促进"互联网+人事档案"更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义乌商报》是一张县市区域报,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报纸只有扎根基层,贴近地方,反映当地群众的身边事,报道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才能让读者喜闻乐见。同时,义乌是一座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商报》也以商为名,只有牢牢抓住经贸报道尤其是市场报道这个重点,才能真正做出义乌特色。市场报道成为要闻版的主角在做好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日常  相似文献   

17.
县级电视台是离农民最近的新闻媒体。那么,对于基层电视台来说,如何做老百姓的知心朋友呢?笔者认为,只有办好民生新闻,才能让县级电视台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并成为群众反映自己心声的平台和窗口。项城电视台创办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民生报道》,不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已成为豫东南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本身就是一种作风,是彰显党性的具体体现,"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中央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一位采访对象--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薄利经营乡村书店、办农民读书社的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农民左国栋--给笔者来电说,他和他的读书社不是第一次被拍成电视专题了,可是拍了那么多次,只有这一次最全面地反映了他和读书社的过去和现状,也第一次让他看到了农民读书社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正《祁连山报》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机关报。作为欠发达民族地区党报和党报工作者,如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感受群众的脉搏"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虽然生活在基层,走动在基层,可我们的报道形式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的把民情、实情、真情找出来。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变化、要用自己的耳朵听事例、要用自己的嘴巴问问题,这样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新闻题材,并鼓励记者多拍、多写具有感染力的的报道,让"贴近群众、贴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