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向是学界争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的原著内容和英译文内容的对比,指出翻译家葛浩文翻译该作品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原著某些富含中国特色的内容进行了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合理适度的,不仅成功地传达了莫言作品的精神实质,也成功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8,(1):64-68
以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从文学风格、措辞、句子及篇章等角度探讨诗学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体现。结果表明,葛浩文的译本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融入了译入语文化体系中的文学体裁、文体风格、美学价值等诗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阐释学重在对意义进行解释,译者主体性主要指翻译过程中翻译对象本质的外化,对翻译主体加以影响、控制,实现艺术的再造。在翻译中,翻译人员既需要利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译文与原著相媲美,又要忠于原著。《生死疲劳》是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其英译本由翻译家葛浩文翻译,针对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行研究,探究信念投入、主观投入、补偿思想以及归化、异化、平衡翻译等策略,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言能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与适应、三雏转换,发现葛译不仅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与适应的过程,也是包括作者、译者、目标读者、委托者等在内的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微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学在翻译成别国语言的时候经常会经历"水土不服"的状况,外国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因为翻译和文化原因会对中国文学产生难以理解的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对中国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注重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通过阐述生态翻译学的含义和作用,并对葛浩文先生翻译的《丰乳肥臀》进行分析,考察翻译生态环境对于译者的选择和制约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交际等多维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葛浩文与萧红以文学艺术为中介,成功建立起文学翻译审美关系。萧红作品借此走近西方读者,葛浩文也获得了"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的声誉。这一成功的翻译关系引发学者的思考。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中国作家萧红超越时空的互动方式,清晰地再现出文学翻译审美关系建构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对原文及译文间的适应与选择。本文利用胡庚申提出的适应选择翻译理论,剖析了葛浩文英译本《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活动,发现葛浩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在各种语境下都做了灵活变通,精确的选择目标语读者所在文化中的词来适应原著所要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阅读西方文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差异以及极其经典的代表作品的主体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特色等,品位英美文学中的语言魅力,增强对英美文学原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体现着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学翻译应尽可能的再现原著的风格.这种再现能达到何种程度,无疑要受译者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和生活积累等因素的影响.张谷若先生的译著<德伯家的苔丝>树立了文学翻译的典范.本文就译本如何保持原著风格和译本的语言特色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能透过译著更深刻地领略原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被荣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和当代中国文学“接生婆”的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在2006-2012年的文学翻译中,不仅让我国三位当代作家分别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最高文学奖,还把莫言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在研究其翻译思想时发现,葛浩文那些源于实践、远非传统理论所能涵盖的独特的翻译见解,的确值得我国译界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秦晓  薛昭  秦立娟 《海外英语》2011,(14):82-83
英语原著的阅读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不可小觑,其重要性已被学生广泛认可。在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中已开设西方圣经,英美文学选读等类似于英语原著阅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学素养。但是学生如何有条不紊的进行英语原著的学习仍有很多障碍。该文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将学生的态度与老师的意见相结合,从独立学院学生在阅读英语原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了关于英语原著阅读课程设置的问题。最终得出在独立学院开设英语原著阅读选修课是解决学生原著阅读障碍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与诗性原则--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众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诗学,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除了受到个人诗学影响外,还受到主流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诗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选材、翻译方法与翻译作品的宣传等方面,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文学的翻译者。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大量作品被译成外文。英语译者葛浩文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与翻译,使得莫言的作品得以真正意义上地走进西方读者的内心世界。首先对葛浩文译文汉英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随后阐述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特质,并分析其风格、基本特征,最后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葛浩文译者风格。通过分析得知,中国文学要想真正地"走出去",在拥有优秀作者与作品的同时,也要求译者长期关注、连续翻译作家作品,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应保持长期友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