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丽君 《广西教育》2006,(7B):80-80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也相当多,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4—16岁案件占青少年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反省我们的未成年人教育。我们不能因为社会和家长的因素而推脱自己的工作责任,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人类发展到今天,“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呈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态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统计,我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就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从“学困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人民法院报》公布的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14至18周岁)犯罪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10%以上,而14至25周岁的人犯罪则占到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50%至70%左右,按我国4亿青少年的总量计算,每年就有100多万青少年犯罪。”不但如此,青少年犯罪还出现了共同犯罪多,严重犯罪多,低龄犯罪多的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治和预防,任其发展蔓延,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阵地。但从目前学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从青少年违法犯罪所表现出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未满14岁少年的违法犯罪比例增大,人数增多。犯罪主体从身份来看主要是在校中小学生和辍学学生。据统计,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约占85%,未满14岁的学生占到近60%。可见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的现状令人担忧。辍学学生流向社会,其违法犯罪的比率更大。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一道刺眼的社会风景线.据悉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50%以上.而且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危害性有所增加,杀人、抢劫、强奸等恶性伤害案件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67亿,占人口总数的28%,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周岁的犯罪率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花蕾”缘何凋谢?本文试就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半数以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时的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迫在屑睫,对于社会末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是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只有深刻研究分析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将社会未成年犯罪率降低至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被公认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据统计,2003年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上升势头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高发趋势.对此,学校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学要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心理辅导,遏制违法犯罪苗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仍呈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刑事作案人员中,14至 25岁青少年占 60%以上,其中14至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递增,青少年吸毒问题也有发展趋势,这不能不令人警醒和深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有效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我们应研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测问题。 一、违法犯罪预测的可能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自身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  相似文献   

13.
在校生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治理在校生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然而,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本文重点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4.
姜桂金 《考试周刊》2010,(26):215-216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被称为三大公害之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作案成员低龄化,作案手段行为方式智能化、成人化,犯罪性质恶劣和重新犯罪比例增高等特点。据有关资料,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70%,这样的案例数字确实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应当认识到: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 ,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从青少年违法犯罪所表现出的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特征。未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未满 14岁少年的违法犯罪比例增大 ,人数增多。犯罪主体从身份来看主要是在校中小学生和辍学学生。据统计 ,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约占 85 % ,未满 14岁的学生占到近 6 0 %。可见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的现状令人担忧。辍学学生流向社会 ,其违法犯罪的比率更大。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以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为主。少数青少年学生贪图享受 ,沉迷玩乐 ,自己又没有经济收入 ,当家…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2013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明显下降本刊讯(张迿)2014年4月3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召开全体会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组长、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在会上表示,过去一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明显下降。他指出,过去一年,在中央综治委的领导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21家成员单位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完善未成年人法制建设和  相似文献   

17.
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并称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公害.青少年(14岁至25岁)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一半左右.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则超过了30%,且13岁以下的犯罪近年来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一段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犯罪成员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暴力性强,手段残忍,危害性大,不计后果。“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就是最好的案例。青少年犯罪,危害严重,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措施,但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被公认为继环境污染、毒品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据统计,2003年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上升势头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实施必将对预防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标志着预防未成年犯罪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依法做好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要提高认识,要明确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义务和责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是要抓好教育,重点是积极对未成年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治,作为学校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增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