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的术语之一,也是训诂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到近现代,“反训”现象已成为一个专题研究,本文试对此进行一次回顾总结,略谈“反训”理论流变。  相似文献   

2.
近来谈反训的文章称反训即反义同词。“反训”是训诂学术语,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构成传统的小学。“反义同词”是基于现代语言学的新提法。既然小学不同于语言学、训诂学不同于语义学,术语对科学体系的依存性告诉我们,反训也很难与反义同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反义词互相解释,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的材料。《左传》词语的反训现象,存在美恶同辞、施受同辞以及正反同辞三种情况。其中,正反同辞现象用例较多。且施受同辞例"贷"和正反同辞例"纳"的反训用法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4.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5.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6.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申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7.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反训是一个训诂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应该解释为“香”。古代诗词中有极少数词语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与作者的原意相悖。如高中语  相似文献   

9.
赵苇杭 《学语文》2008,(1):44-44
反训是个训诂学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需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旨趣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反训词管见     
反训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争议很大而且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最早在东晋郭璞的《尔雅》里就有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  相似文献   

11.
“反训”是训诂学中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概述从东晋郭璞以来历代学者关于反训的论说,引述各家之言,并加归纳,评说,间陈笔者管见,以求对反训的命名、性质、特点、成因、类型等,提供一个明确的看法,以利于反训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苏晓 《语文知识》2010,(4):108-110
王符《潜夫论》是"汉末三书"之一,虽经历代学者训释,却仍有不少悬疑和有争议之处。本文拾遗七处,陈管窥之见,盼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俄狄浦斯情结"是文学批评界最有影响力的术语之一。但实际上,俄狄浦斯不具有"恋母"倾向,他是一位"反弑父娶母者";俄狄浦斯也不是一位非理性的"精神神经病患者",而是一位启蒙理性的领袖、道德伦理的化身;文本中的"弑父娶母"情节也与"力比多"、"性冲动"等概念无多大关系,而是"父子"文学传统、"替罪羊"风俗与母权文化交汇而成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4.
印杰 《考试周刊》2011,(16):6-7
长期以来,化学术语表达的规范性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以下术语就常被写错:"羟、羧、醛、羰"、"脂"和"酯"、"氨"和"铵"、"溶"和"熔"、"溢"和"逸"、"汽化、水浴、萃取、坩埚、蒸发、分馏、过滤、戊、苯、蓝、褪、褐"等,这些问题看似错别字、小问题,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化学表达的科学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科学习习惯,同时由于书写的不严谨也会影响到审题、解题不严谨。无论大考还是平时测验,由于化学用语的表达不规范失分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如将"暴沸"写成"爆沸";如何检查某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很多学生是这样表达:加氢氧化钠溶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揭示了“反训”说自身存在的问题 ,进而通过对郭璞所针对的训释材料及郭璞在注释中阐明的观点的分析 ,指出“反训”是对郭璞原意的误会和曲解。“反训”说所面对的是正反同词现象。正反同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辩证思维观念、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用同一个训释词去解释若干个被训释词,我们称之为"同训"。据统计,《说文解字》中共出现448组同训词,其中同一部首下的同训现象更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提取"辵部"中"遭"、"逢"、"遘"三字,希望可以利用当代词源学理论和义素分析法来详细剖析这一组同训词,找出隐藏在同义外表下的不同义素特征,以明确区分词汇意义及词源意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训释术语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虚字说》在沿用前人训释术语——“辞”之外,还创制了其特有的术语来分析虚词的用法。这些训释术语与现在的古汉语虚词术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古汉语虚词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后世对于《诗经》毛传的研究可谓非常细致了,对单音词的研究却不多,对单音词相训中的"某,某;某,某也"这种特定形式的研究则更少。这种单字相训的形式在毛传中是很普遍的,从意义远近的角度来讲,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可以有义同相训、义近相训、义隔相训及义反相训等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义隔相训入手,对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从引申关系、假借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反训"绎义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