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枫 《记者摇篮》2004,(9):25-25
媒体设置话题必须是大众普遍感兴趣的;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遵循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必须掌握平衡,让事件相关各方有平等的机会来发表各自意见;必须将媒体或记者的意见或评论与对事件的报道严格分开,不能以媒体的判断代替对新闻事件的客观陈述。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报道,既可帮助读者做出正确判断,又可以使媒体避免卷入新闻官司。坚持客观报道原则既是媒体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近几年随着VR技术的迅猛发展,"VR+新闻"报道在我国也迎来了"高潮".从当前传媒行业发生的一次次巨大变革来看,受众在信息传播体验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媒体很难再局限于传统的报道方式.不少媒体为了顺应受众的信息需求、市场的发展,而寻找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技术革新.作为一种跨行业、多领域结合的新闻报道方式,"VR+新闻"报道模式正逐步渗透国内媒体,并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新闻报道形式层出不穷、网络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构成新挑战的背景下,"读图"已经成为现代人阅读时的一种自觉。人们已习惯于以视觉图像来获取信息,而大多数读者也是在"读图"之后再通过文字报道,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内容,进行"深阅读"的。作为报纸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漫画配图,以其雅俗共赏的形象特点,已经或正在现代纸质媒体版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现代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之一。近年来,《宁波日报》在地方新闻版的"新闻聚焦"、"记者观察"  相似文献   

4.
所谓"误导新闻"是指记者依据捕风捉影获取的信息编造出失实新闻,将其见诸媒体,不仅对读者和受众产生误导,还对新闻中写及的个人和单位产生负面影响。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5.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6.
曾光 《今传媒》2012,(5):112-113
近年来,"新闻立台"已经成为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做好宣传、谋求事业发展的重要共识。广播电视台作为新闻单位,担负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舆情,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的重要社会使命。从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性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受众收视需求出发,"新闻立台"对于地方台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出"新闻立台"的发展口号,无疑是抓住了广电传媒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王志 《新闻知识》2007,(12):21-23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有所谓"独家新闻"之说,指新闻事件只为一家媒体所报道,读者只能从该媒体报道中获得对事件的了解,别无他途。显然,独家新闻的报道,须以没有其他媒体采写为前提。这在  相似文献   

8.
大众化经济新闻是指和专业的经济、金融类媒体的经济报道方式相对的,"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传播的新近变动的经济信息"(引文出自<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从严格意义上说,大众化经济新闻的特殊性首先是由"经济新闻"的内容属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大众化"的受众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日益贯穿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法律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和广泛.不但我们报道的新闻无不在相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读者从我们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意识也给予了更多关注.特别是各家媒体都加大了法律层面的报道数量和深度,这就对记者编辑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媒体融合的方式 王慧杰 "媒体融合"狭义地讲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不少媒体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拿名人隐私说事,对名人隐私大肆炒作。名人隐私被炒得沸沸扬扬,读者难辨真假,名人自己也百口莫辩,人们将此称为"被新闻"。事实上,名人"被新闻"已经见怪不怪。有时候,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因为媒体的"被新闻",普通人再也不普通,普通事情也成了特殊事件。名人,抑或普通人"被新闻",读者尚可接受,如果典型报道也出现"被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所谓"温度新闻",就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对人文高度的自觉追求,就是媒体从社会关照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新闻事件,找到与基层百姓需求相契合的传播点。正如马克思在肯定"人民新闻"这一传统理念所说,"它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虑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到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1  相似文献   

13.
做足本地新闻,凸显地域特色新司资源开发成功与否是事关媒体竞争力强弱的大事.在当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本地,通过整合各种新闻资源做足本地新闻,是激烈的新闻争夺过程中逼迫出的新式武器.《聊城日报》在近几年报纸区域化的潮流下,一直坚持办出"内容实用、贴近生活"的报纸,即一切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根据读者的需求,简练通俗地报道本地新闻,凸显地域特色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媒体融合路径的关键是要变"生产者导向"为"用户导向"。回溯媒体融合实践的历史,本文发现公民新闻、互动新闻、众筹新闻都明显带有"用户导向"色彩,但都有所缺陷。基于此,本文重新思考并讨论了"参与式报道"理念,相比之下,"参与式报道"理念是一种比较恰当的"用户导向"方式,能够提升用户黏度、增强公民互动、具备公共性。从媒体融合的内在动力——传播者与收受者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入手,"参与式报道"理念所体现的"用户导向"思维或可为媒体融合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最高法院新任院长周强近日称,各级法院要改变过去"一篇新闻通稿打天下"的做法,结合各类媒体不同的受众需求,把法院依法公开的信息、媒体关注的问题、公众的兴趣点三者结合起来(新华网6月4日)。所谓"新闻通稿",好处是"统一":口径统一,事实统一,提法统一,甚至标题、字数也统一。读者从各类媒体上看到的有关某个事件的报道,署名的记者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陈仲侨  刘袭 《新闻实践》2007,(10):44-45
如何用重点报道打造能够体现主流媒体特色的新闻板块,既扩大报道的影响力,而又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提高报纸的阅读率和发行量,是许多地市级都市报正在探索的新课题。东南商报从读者的新需求出发,从2006年开始不断推出重大主题报道,努力打造报纸的特色新闻板块,积极推进报纸朝主流媒体转型,进一步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和品位。  相似文献   

17.
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大战"已经成为媒体间的家常便饭,而要报道出有独特角度和思想的新闻报道就需要做好新闻策划。随之借着"新闻策划"名义的"新闻炒作"行为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些媒体追求暂时眼球效益的有效手段。将"炒作"当成"策划",在导致新闻低俗化的同时也是对新闻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一、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的不同1.尊重客观事实程度不同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新闻策划以客观新闻存在策划为前提条件,虽然在具体报道中可以发挥主  相似文献   

18.
每次重大的体育赛事,对于新闻媒介来说都一次严格的考试,考官就是千百万的新闻受众。当媒体一步步地报道竞赛进程,评论各个比赛环节的时候,听众、观众、读者也就一次次地对媒体的报道和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估,新闻  相似文献   

19.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近代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将社会责任注入灵魂,"负责任"不仅成为媒体的外在标榜,也是媒体人内在追求的目标. 在转型期的中国,中国媒体也进入了阵痛期.一方面,由于中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性质,决定了对党和人民负责,对读者负责,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媒体如何在责任和市场之间取得平衡,也成为一个难题.虽然,当下的中国媒体发展迅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媒体的报道缺乏善意,耸人听闻、名不副实的新闻时有所见,经不起推敲的虚假新闻,缺乏善意的倾向性报道,在屡屡引起公众哗然之后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报道时,曾写过一篇题为《用心聆听他们都是"明星"》的短评,是针对会议期间一些记者"站台阶,堵明星",时政新闻泛娱乐化倾向而发声的。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十八大及"2013年两会"的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信息冗繁、创新不足、娱乐化倾向严重。作为一个庞大的"新闻场","两会"对媒体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新闻竞争空前激烈。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会"也是主流新闻媒体的年度盛会,如何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好"两会",已成为摆在相关媒体和每位与会报道的记者、编辑们面前的一道严肃考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