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省域空间作为地理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度量指标,采用相对发展率、Theil指数及其分解详细刻画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13年期间,我国省际创新产出相对发展率的地区差异较大,并呈现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创新差异在考察期内缓慢增大,并呈现两阶段"U"型变动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3区域间创新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由此推动区域创新总体差异以1996年和2007年为拐点,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S"型变化特征;4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看,区域内部省际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先减小后增大,而三大区域间创新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省域空间作为地理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度量指标,采用相对发展率、Theil指数及其分解详细刻画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13年期间,我国省际创新产出相对发展率的地区差异较大,并呈现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创新差异在考察期内缓慢增大,并呈现两阶段"U"型变动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3区域间创新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由此推动区域创新总体差异以1996年和2007年为拐点,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s"型变化特征;4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看,区域内部省际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先减小后增大,而三大区域间创新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掌握中国技术创新的投入水平,而RD资本存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RD活动的特点,重新设定了滞后期、折旧率、RD支出价格指数和基期资本存量等参数,再采用永续盘存法对1998-2012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区域RD资本存量进行重新估算。同时,本文还采用Theil指数测算了中国RD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结果表明:(1)绝大部分地区的RD资本存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在2001年后其增长速度逐步放缓;(2)RD资本存量差距由以地带内的差距为主向以地带间的差距为主转变;(3)总体差距和地带间差距的演变轨迹类似于"V"型,而地带内部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4.
运用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广西五大经济区域RD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广西五大经济区域RD投入的地区总差异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经济发展的地区总差异总体上略呈增加趋势,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007年以前较突出,但之后这种差距在逐年缩小;RD投入、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分别与RD投入、经济发展的总差异的变动轨迹和变动趋势较相似,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差异变化的主导性因素。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开放度对我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何枫 《中国软科学》2004,20(1):48-52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实证研究了经济开放度对我国技术效率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平均技术效率基本上维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第二,我国区域之间技术效率的差距在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省份是我国技术效率上升的主要动力;第三,对外经济开放度对我国技术效率增长有着积极显著的贡献,其中,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力度要大大地高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对不同空间尺度下本土技术吸收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考察吸收能力对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本土技术吸收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其中三大地带间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占主导地位;在吸收能力的3个维度中,技术利用能力对全国、三大地带间和东部地区内部本土技术吸收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技术消化能力对中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最大,而技术获取和技术消化能力对西部地区的差异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市场分割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志鹏  龙志和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109-111,119
针对中国及中国部分区域市场分割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市场分割水平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市场分割程度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且市场分割对对开放度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市场分割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及其动力机制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信息熵和塞尔指数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3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西北张承地区与京津唐地区之间的差距。引起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效率等。  相似文献   

10.
引入"合作开放度"的概念,建立区域研发合作开放度测算方案,选取北京、上海和广东作为样本区域,测算样本区域研发合作开放度指数,并从时序上考察合作开放度的演变,进而提炼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研发合作开放模式,并分析其创新产出效应,结果发现:(1)样本区域合作开放度的阶段差异显著,且其合作开放模式各具特色;(2)样本区域的创新产出受其区域合作开放度和合作开放模式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评价2009-2016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基于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分析其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并结合GML指数的分解指数探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中部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并导致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水平降低;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四大经济区域内部差异,且西部和东北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率较大;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存在差异,但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均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业已存在并逐步扩大的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客观经济基础、市场取向改革、区域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状况及资源转化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指出实际的原因则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时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Furman等(2002)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本文运用1998-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受R&D活动规模等创新基础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创新效率依赖于区域特定的因素,包括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的质量、对区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结果还发现: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明显且呈扩大化趋势,这是区域间投入规模与创新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业已存在并逐步扩大的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客观经济基础、市场取向改革、区域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状况及资源转化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指出实际的原因则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而且各种因时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长三角经济圈30个地级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二重开放的视角分析国际开放和区际开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比较其在高、中、低度国际开放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国际开放度、区际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政府规模和城镇化均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区际开放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程度甚至比国际开放度更大;在国际开放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提高国际开放水平会加大区际开放对当地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探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计算2000年以来中国30个省域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综合水平,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大部分省域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省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耦合协调度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三是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程度在不断加强,且主要是由HH集聚和LL集聚主导;四是经济开放度、政府控制力、人力资本、科研环境、金融支持度、基础设施6个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FA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检测技术创新效率区域联动效应的存在性,并用VAR模型对该效应路径进行估计。研究表明,(1)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主要受研发资金投入影响,研发人员投入的作用不显著;(2)政府RD投入、自主创新倾向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地区市场开放度对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面影响;(3)无论是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还是在区域内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都不明显;(4)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区域联动效应,但这种效应仅发生在相邻地区,并且表现为中部到东部、中部到西部的单向局部正联动。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是一柄双刃剑,在逆全球化加深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厘清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区域集约化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直接正向影响,且会通过提高产业绝对专业化水平、增加政府支出水平产生正向间接影响,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开放度较低的城市、小型城市以及外贸政策条件较好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高,同时影响效应因相对专业化产业的差异存在异质性,对制造业、科研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低;第三,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刺激不明显,且会造成区域内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对政策依赖过强、区域经济总量差距拉大的风险。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期,探寻"双创"与就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的解决。选取我国东、中、西地区的相关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研究各地区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创新、创业和就业三者之间存着紧密的联系,创新可以促进创业和就业,而创业也能在长远时期拉动就业增长;这种互动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体现得突出,创新对创业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9.96%、对就业的平均贡献率为36.53%,创业对就业的平均贡献率为29.42%,而中西部地区体现得相对较弱,西部、中部地区相对应的结果分别是25.16%、35.03%、24.96%和24.93%、32.47%、21.46%。  相似文献   

20.
余亮  梁彤缨  彭雯 《软科学》2011,25(6):11-15
以2002~2007年广东省2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对象,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效率进行实证评测,从区域经济环境、人力资本质量和社会网络三个方面检验区域知识资本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地区效率差异的原因。主要结论有:区域知识资本对企业研发效率有重要影响;区域经济开放度和社会网络对企业研发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人力资本优势受到教育资源共享水平、人才流动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冲击,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当前区域内产业转移的梯度趋势也反映在各地区研发效率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