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后期国民党战场上最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在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遭到了惨败。本文主要从抗战中后期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方针、国民党军队战役的具体指挥、军队的战斗力、军民关系等方面探讨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豫湘桂战役是二战后期日本在中国战场发动的一次空前规模攻势。当时 ,盟国已夺得战争主动权 ,分别在太平洋战场、印缅战场展开大反攻 ,威胁日本“绝对国防圈”,危及日本帝国生存。日本不是集中力量阻止盟军的突破 ,而是占用几乎全部机动兵力“不合时宜”地发动豫湘桂战役 ,赢得了战役却失去了战争。这样 ,中国反而收到“失车得帅”之效 ,不胜而胜  相似文献   

3.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侵华日军孤注一掷地对中国豫湘桂要域发动大规模作战,蒋介石对此不仅估量不足,而且在豫中、长衡、桂柳战役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存在诸多失误,加之其他因素影响,致使中国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的局势。这一年成为抗战以来中国危险最大且忧患最深的一年,造成中国抗战史上堪称最为悲痛的一页。蒋介石对豫湘桂战役指挥的失败,给予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及军队沉痛一击,进而影响了1945年之后的中国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4.
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并入侵黔南,其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的在次,对蒋介石以打求和,使日寇在败亡中求得一线生机才是主要的企图。日寇孤注一掷的军事行动,其企图终未得逞。日寇发动的战役使其最后一支机动兵力不是被拼掉,就是被粘在交通线上不能动弹,自己敲响了彻底覆灭的丧钟。  相似文献   

5.
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中日围绕洛阳展开争夺。面对日军进犯以及国民党第一战区的溃败,身为一支孤军、弱军的国民党洛阳驻军英勇作战,在坚守21天后,终因寡不敌众,洛阳沦陷。洛阳保卫战为豫湘桂战役其他战场提供了宝贵的准备时间。洛阳的失陷对中国的抗战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先欧后亚”战略的结果是中国要在日本的长期围困、缺乏盟国直接有效的物资及军事配合支持的情况下 ,经受住日本最大的军事压力。因长期的超负荷承担战争压力 ,使中国正面战场的抵抗能力日趋下降 ,这是先欧后亚这一战略选择的必然代价 ,但也恰恰是中国为赢得这场战争 ,不惜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所作出的特殊而又带悲壮色彩的贡献形式。可以说在二战中是以中国的长期虚弱为代价支撑着盟军各条战线的辉煌 ,豫湘桂作战是这一全球战略与中国战场关系的缩影 ,是以牺牲中国为代价换取盟军全球战略实施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并入侵黔南,其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的在次,对蒋介石以打求和,使日寇在败亡中求得一线生机才是主要的企图,日寇孤注一掷的军事行动,其企图终未得逞,日寇发动的战役使其最后一支机动兵力不是被拼掉,就是被粘在交通线上不能动弹,自己敲响了彻底覆灭的丧钟。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中共实力认识不清,使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难以纳入国民党蒋介石的视野;谈判桌上的"以强欺弱",使其丧失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把国内政治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对美苏矛盾的利用上,使其丧失了驾驭联合政府政治局势的可能性;对民主党派策略的失误,使其丧失了民心.这四方面的历史性错误使得国民党蒋介石无法把握时代脉搏、驾驭时代潮流,让"联合政府"的可行性选择瞬间化作了一片幻影.  相似文献   

9.
内长城防御作战失败后,阎锡山集中兵力组织忻口战役以保卫太原,一度允许国民党中央军及其他地方军队入晋参战,并积极推行国共合作。在忻口战役中,阎锡山积极抗战,并团结共产党及国民党中央军等一致对外,其对战役进行了有效的指挥,战绩显著。在阎锡山等将领指挥下,忻口战役历时23天,成为抗战初期华北地区抵抗最坚决的战役之一,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这场战役当中阎锡山发挥了主导作用。但阎锡山作为地方军阀代表,注重个人得失,缺乏全局观念,最终战役失利。  相似文献   

10.
11.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12.
1 92 7- 1 935年 ,由于共产国际的影响以及党自身的原因 ,使党没能理智、正确地认识大革命失败后出现的中间党派 ,反而将其视为“最危险的敌人” ,从而给中国革命及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这为今天中共在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及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湘桂走廊的文化生态出发,分别考察了明代以前及明代湘桂走廊的戏剧活动,湘桂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湘桂走廊"傩"民俗活动等几个方面与桂剧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以桂剧作为个案探讨湘桂走廊的文化生态与当地地方剧种产生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桂剧的形成是历史上湘桂走廊作为"文化通道"与桂北当地语言、风俗、习惯相交流与结合的产物,桂剧的形成实际上也是我国大多数戏曲剧种形成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日军预定的战役目的是:打通“大陆交通线”,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南部要冲,摧毁我空军之主要基地,破坏沿海防务,打击我野战军等企图。日军从1944年1月开始战役准备(日军称“一号作战”),动用了日军中国派遣军约50万人实施作战闭。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分化、组合及其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充满了曲折、变化,并非如既存研究所说的那样简单整齐。抗战前期,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都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抗战中期,中间势力为了协调国共冲突,增加自身份量,开始联合起来,先是建立较为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建立较紧密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但作为统建会成员的第三党和救国会对此新组织都一度有所疏离。对于中间势力的联合,国民党是不信任、不支持的,并尽力予以阻止和打压,逐渐将其推而远之;中共则由怀疑到鼓励、支持与帮助,逐渐拉而近之。虽然,中间势力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各自的立场和选择不尽一致,但整体来说中间势力是由最初偏向国民党转为逐渐倾向中共的,这无疑是抗战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变化,对后来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乾隆朝金川之役,是乾隆皇帝所推崇的“十全武功”中的两次。这两次战役,对清政府的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每一个方面均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战争的两面性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党派倾向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党派倾向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印象评价和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党派倾向越保守的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评价越低,越倾向于认为中美两国将趋向疏离和对抗而非交融和合作。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宪政”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中间阶级围绕“宪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三种政治势力的宪政运动特点还异。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宪政,努力指导宪政,引导宪政运动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惨重失败,是‘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下的错误实践,对红军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作为萌芽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导火索,湘江战役以残酷事实和血的教训,教育唤醒了红军广大指战员,使人们不仅在革命胜利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正确,而且在革命失败中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的正确,从而为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和毛泽东的复出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前夜,中国两个主要的政党相继召开了各自的代表大会.1945年5月5日至23日,在国民党六大上蒋介石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