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心记住六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这是陈叔通先生在1960年元旦写下的一副对联。这寥寥16字,不但有极强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仗工整,艺术上也属上乘。我现在试着把它改换一个字,成为“一心记住十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今天,新闻工作者把这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恐怕是非常  相似文献   

2.
地产界人士不会想到,2007年12月11日的第九届中国住交会,却成了梁克刚一个人的秀。这位行为艺术家脖子上套着一副枷锁,双手被一副镣铐锁着,宛若古代受刑的罪犯。在枷锁上面,绘有楼房户型图,同时写有“房奴”二字。  相似文献   

3.
副和付 “副”和“付”这两个同音字,字义很不相同,不能通用、但在书报上、商店里、机关里常被混用,主要是把该用“副”字的地方用了“付”字。如付食品、付作用、付主任、付业、一付眼镜等。误用的相当多。对这两个词的词义,应该分辨清楚。 “副”表示区别于“正”、“主”的意思,有居于第二位的意思,如副主任、副教授、副经理、副手、副官。“副食”是表示区别于“主食”的意思,“副品”是指没达到质量要求的不同于“正品”的产品。人有正副,物也有正副。“副”还表示附带和符合的意思。“副业”指主要职业以外附带经营的事业;“副作用”指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产生的不好的作用。“名副其实”的“副”,是符合的意思。“副”还可以作量词用,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一副笑脸。  相似文献   

4.
光明 《新闻三昧》2006,(4):27-27
春联称“副”不称“幅”2月3日《新民晚报》B6版《会走的春联》一文中,作者多次把“一副春联”说成“一幅春联”,这是不对的。“副”作为量词的第一义项通常用于成双成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眼镜、一副象棋等;“幅”作量词时通常用于单张的书画作品等。春联是春节时贴的对联,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句子,因此春联或对联应该称作“副”而不是“幅”。是“福”不是“祸”1月26日《新民晚报》B6版《再读言志诗》中:“曹操的言志诗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养怡之祸,可得永年’等句子已成为千…  相似文献   

5.
牟哲勤 《新闻前哨》2004,(10):18-18
穆青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记者之一。他在晚年不断以“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激励和教诲青年新闻工作者。这四个字到底怎样理解呢?我想从新闻采访学角度来谈谈对这四个字的浅显认识。 首先,“勿忘人民”对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有些人不重视标点符号。有的乱点一通,有的一逗到底,有的甚至干脆不用标点符号。下面讲几个标点符号的小故事,希望引起大家对标点符号的重视。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曾经用标点符号作武器,战胜了杭州的一个恶霸。祝枝山在恶霸家的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昨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钱财”。那恶霸见了这副对联,气得暴跳如雷,马上就找祝枝山评理。祝枝山说,我写的句句都是吉利话。于是两人用一百两银子作赌注。如果这副对联上写的是侮辱人的话,那恶霸就胜利;如果这副对联上写的是吉利话,祝枝山就获胜。结果祝枝山仅  相似文献   

7.
词典,顾名思义应是收集词汇、按序立条目作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用的工具书。可是有的“词典”却不立词条.不按词典的形式编排,怎么看也不像是词典。倒像是把书名取错了似的。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联辞典》,就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对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编一本书,把近七千副对联汇集在一起,供读者学习、鉴赏、应用,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编者的辛勤劳动是必须肯定的。但《中国名联辞典》的编排,似乎没把好事办好,令人觉得遗憾。词典却不立词条.只把一副副对联分类编排在一起,各类的界线又不明  相似文献   

8.
春节期间,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节目插播了几副对联,最后一副是“七载荧屏满堂红,今霄你我乐年华。”其中“今霄”的“霄”应是“宵”字。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11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提议,首都19家新闻单位和其它有关职能部门协助举办的“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采访活动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对评估新时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照系。新闻工作者作为我们国家革命和建设的一个方面军,其主动性常常被其职业特点所制约,所以其创新意识也被淡化了。人们很容易责备新闻工作者在“大跃进”、“反右”及“文革”中的消极作用;新闻工作者也很容易想当然地把过失归咎于上面的决策错误。看来,不管是社会还是新闻工作者本身,都没有从新闻工作者主体地位来思考其创新意识。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工作者能最广泛地接触实际生活,能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一手材料,帮助他们发  相似文献   

10.
1939年5月,毛主席为延安《新中华报》题了两个字——多想。我们把它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但天天看着它,其实也不知道这两个字的意义,不知道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新闻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上要求的。其实,新闻的社会影响与效应也是办报的终极目的。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始终是我国新闻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当前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在农村。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在教育。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党和政府历来就十分重视农村教育,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让诸多贫困学生得到了实惠。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农村的教育资源现状并不理想。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多达1.6亿。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任务之重不言而喻。而与之相比,农村的教育环境还远远达不到人们期待的那样。  相似文献   

14.
用市场眼光聚焦我国农业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是农业报道的前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拿电视来说,中国的11亿电视观众中至少有8亿是农村观众。由此可见,农村是媒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如此可观的受众资源也是我国传媒事业的独有优势,“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8亿多双真诚渴盼的眼晴理应成为我国媒介市场成熟和发展的小竭源泉。可是综观我国当前的农业报道,其在各大媒介上的身影不是很活跃,比起频频露面的新经济、娱乐、网络、国企改革等话题,我国媒介的对农报道可谓“养在深闺”。 究其原因,这里面既有一个时期读者口味、媒体导向的因素,也有农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对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农业报道具有  相似文献   

15.
纠错三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6,(6):22-22
这不是象声词3月4日上海某报《杭州老街复辟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惜缺一副促销楹联:‘为儿忙,为女忙,忙里偷闲,咳!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去!拿壶酒来’,我私自添了两个象声词,那才叫洒脱。”显然,作者所指的象声词,乃是上述对联中的“咳”、“去”两字,然而这两个字并不是象声词。象声词是指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打枪的声音“乒乓”;又如水流的声音“哗啦”;此外还有“啪啪”、“轰隆隆”等等。而上述“咳”、“去”两字,一为叹词,一为动词,根本不是象声词。置疑和质疑的使用有区别3月7日上海《解放日报》8版《不要奢望每…  相似文献   

16.
土地对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是生存的保障。也是政府给他们的最大的福利。在“第三次土地革命”炒得正热的时刻。专家提醒:记住中国的国情。农村市场化土地制度的建立。不可能像农村第一步改革那样“一步到位”。也不能期望出现“一包就灵”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有一首描写赌徒的《十字令》:“一心赢钱,二眼血红,三餐无味,四肢无力,五业荒废,六亲难认,七窍生烟,八方借债,久(九)瘾泥潭,十面灾难。”时下反腐倡廉,有人用《十字令》为那些贪官污吏画像:“一心想贪,二目向钱,三餐公费,四方游遍,五色眼迷,六亲  相似文献   

18.
地球是不公平的! 在同一个星球上,它给了中国不到1/10的耕地,却给了中国占世界近1/4的人口。中国的11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黄土地承载了过量的人口而发出呻吟。 走出黄土地,告别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跨出国门闯世界,这是中国农民跨世纪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9.
如果将今日之世界格局比喻成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国这艘航船恰恰处于浪尖风口。“在21世纪,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总统小布什上任伊始便宣称。同样,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没有理由忽视这样拥有一个13亿人口、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7%的,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20.
曹鹏 《新闻记者》2007,(5):27-28
四月初在著名书法家王乃壮府上,蒙老先生青眼相加主动提出要给我写幅字,让我说写什么内容,我说那就写一副对联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写过的名联,新闻史上都要记一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