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介绍了法律英语的特点,并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的视角,探讨了其对法律英语词汇翻译的指导意义,进而总结了如何在法律英语词汇层面实现“动态对等”,以确保法律英语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玉洪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2):62-65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是从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对等的,认为对等意味着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尽量接近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本文侧重译者和文本的关系,认为只有首先满足译者——原文以及原文作者——原文这两对关系的对等,传达了对等的心理距离,才有可能取得接受者反应的对等。 相似文献
5.
赵雯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19+77-19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难点,英汉诗歌在韵律和意象选择上大不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也尤为关键。过去对诗歌翻译评价标准仅仅是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而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反应纳入研究范畴,不仅给诗歌翻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引导翻译研究时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诗歌英译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通过对On Being Authenticity(《论本真》)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从词汇、短语和思想对等三个维度上进行了翻译策略上的归纳总结,强调了哲学文本中中英文对等概念转化以及逻辑思维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通过对On Being Authenticity(《论本真》)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从词汇、短语和思想对等三个维度上进行了翻译策略上的归纳总结,强调了哲学文本中中英文对等概念转化以及逻辑思维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永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2-36
忠实是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译文能够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概念流利强调目的语对原语概念的准确重构。因此,两者在忠实性原则上不谋而合。对李白《月下独酌》四个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揭示出译诗不管是在词汇、句法还是文化、社会层面都应与原诗概念底层结构相匹配,以符合忠实性原则,实现概念流利。 相似文献
9.
唐长江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170-171
本文重点根据AIDA理论,指出广告语的功能特点及其对广告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对等理论"在英汉广告语翻译时应遵循的两条原则,着重探讨对对等原则的理解及在广告语翻译中的应用,其旨在为教学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由于广告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告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广告翻译中,为使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对应,应遵循对等原则,运用直译、转译、意译等基本技巧,体现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叶一青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
斯奈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因为其传神地展示了原作品的内涵与风貌而备受推崇。本文从语言规范对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做的要求出发,以《江雪》为例,进一步从语言视角分析了斯奈德译作在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和语言主体方面的特征。通过一一分析对照加强对斯奈德诗歌特点的深度剖析及了解,以及分辨出其存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意、形和音完美结合的艺术整体。通过分析诗歌中语言形式和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强调在古诗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形式对等绝不是对原诗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13.
张传彪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33-36
汉语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这种特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更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14.
王筱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4):46-49
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挑战和补充。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把象似理论运用到诗歌翻译中,探讨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以期对诗歌的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许渊冲、卞之琳对罗伯特@白朗宁的<夜与晨>的译文,认为采用汉语格律诗译英语格律诗是不成功的嫁接,不同文化的深层积淀可能会导致误译. 相似文献
16.
张蕾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5):109-111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17.
顾森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11(6):131-134
英语格律诗的汉译,百年来就其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现有的三条翻译道路共存的原因进行了阐释,认为这是由诗歌丰富的文体特征、诗歌的多重功能、和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三者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师蕾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88-89,124
诗歌翻译难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此外,诗歌翻译还受到翻译者的理解力与表达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戴文艺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11(3):137-140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典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凯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88-91
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而诗歌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活动,应更多考虑其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翻译要素及相互关系、诗歌语言的比较与使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转换等诸多方面入手,方可保持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