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旨在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来回答如何交际及交际什么的问题。E.A.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研究。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也是译者动态的认知过程。该文拟在翻译过程中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解析译者的认知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原文提供最大的关联信息,译者则根据语境或认知环境对信息进行推理,选择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为再现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译者可采取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海燕 《考试周刊》2010,(42):33-35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跨语言交际,而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本文作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翻译中的关联推理.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转换,译文文本应最大限度趋向干原文。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翻译概念本身的语用作用。然后又从关联角度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用关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对原语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实施的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是根据关联性作出的动态推理过程。译者在翻译时,通过关联性进行推理,借助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及词汇信息,推断出原作者意图,从而完成受体任务;同时,译者凭借推断出来的意图,使之在译文中再现,从而完成交际者的任务。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无论作为受体对原文进行理解,还是作为交际者对原文进行表达,都体现出创造性叛逆。关联理论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内容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为科技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译者首先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原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法,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科技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关联是交际中的基本原则,是一切语言交际的基础。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被看作是原者—译者—读者之间的两个交际过程,言语交际者要在动态语境中找出言语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对真实交际意图作出正确推理,从而实现准确、全面地翻译的目的。而无论是从句式逻辑转换还是从文化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关联理论对于英语翻译过程的具体操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而关联翻译理论把关联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认为翻译同样是明示——推理交际。而要做到忠实原交际翻译,对译者来说,必须做到采取和原作者一样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也就是同样的显现设想、互显设想的明示方式,因此提出了明示——推理的翻译交际与推理空间等距原则。该文主要是讨论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林语堂的作品《中国的智慧》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阐述关联理论诞生背景,指出从译者和译学研究者角度看,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有三:建构最佳关联的语境,实现译者意图;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符合读者期待;把握翻译的三元关系,完成明示交际。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指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然后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值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认为翻译属言语交际行为。而在口译这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中,译者需要对源语与译入语做出选择、加工和转换。文章从口译的理论研究和特点出发,结合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关联原则及翻译观,举例探讨如何在口译过程中实现关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交际活动中,由于交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导致交际的困难和障碍。结果会产生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分离、语境假设的耗损或取消以及语境含意的流失或流变等现象,最终造成译文的关联缺失。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采取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重新匹配、语境假设充实以及语境含意呈现等策略,重建译文的关联,使翻译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活动是一项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语篇翻译是一个涉及源语作者、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也是跨语际的一种解释性运用。语篇翻译的效度取决于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有效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得翻译尽可能地类似原作。从关联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认知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语篇翻译是一个涉及源语作者、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也是跨语际的一种解释性运用。语篇翻译的效度取决于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有效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得翻译尽可能地类似原作。从关联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认知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对人类的交际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最高艺术,是诗人表达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诗歌的翻译是译者通过自身理解、欣赏之后对语言进行转换而达到连通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行为,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对于这种交际行为的顺利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李白的《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与可行性,探讨四种译本的读者所付出的的处理努力和取得的语境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取得的交际效果。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对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操时尧 《英语辅导》2008,(3):115-117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译者把源语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递给译语受体的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是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本文旨在运用该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探讨奥运主题口号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