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论文论析了“贝”是中国远古时期最早产生、使用的货币 ,并对造字之初汉民族先民以“贝”为汉字表义偏旁的造字思维理念及文化蕴涵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张载认为“人性”本于“天性”。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由“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从实践层面讲,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知礼成性”和“学至成圣”。  相似文献   

4.
王喆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1-103
《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的前三篇《原道》、《征圣》与《宗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相互勾连贯通,具有非常严密的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本文通过对《原道》篇的命意,两个重要命题模式即“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以及刘勰侧重《五经》文学性因素的背景原因的分析,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原道”、“征圣”与“宗经”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刘勰的“文道观”也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孔子把“外王”看作是“内圣”的必然归宿,孟子虽亦承认内在是外在的前提条件,但他已经把“内圣”和“外王”作为人生的终极理想摆在均衡的地位;到了宋明理学,则明显地蜕变为“内圣之道”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庄子对此有他极为独特的哲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该如何活着?“天人合一”说道出了庄子哲学使人成“圣”的全部思想内涵:它既包含了庄子的认识论也包含了其方法论。庄子试图要为苦痛的人生指出一条理想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无为而治”是儒家治道的中心命题.作为对治道理想的追寻,儒家对“无为而治”展开了多重合理性论证:一是从“垂拱之治”的远古传说挖掘出“无为而治”的远古原型;二是以感应论为核心,循“内圣外王”的路径打通了“无为而治”的逻辑通路;三是在天道的层面确证了“无为而治”的形上依据;四是以任官得人的方法论原则凸显了“无为而治”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到孟子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孟子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是建立了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深层次的乃是孟子担负起为儒家立宗明派,使之完善、稳定发展,从而屹立于百家争鸣的论战当中。也正是在孟子这里,儒家“外王”的理想开始萎缩,“内圣”的修养开始扩张。“内圣”的扩张,伯夷、叔齐精神给予中国士人的却是相反的两面影响,因此也才会有后世文人与政治家对伯夷、叔齐不同的评价,而孟子实属这种历史阐释的先驱,并以此种阐释为契机来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巴赫金“死亡”艺术观的巫祝文化之源开始追溯,总结了巴赫金“死亡”艺术观的具体内容及“死亡”的三种具体艺术表现,探讨了巴赫金“死亡”观与狂欢、怪诞的内在联系,肯定了巴赫金“死亡”艺术观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悲剧文学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渊源于“乐感”精神的观点,缺乏文化依据和文本支持。“大团圆”结构模式是由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叙事文学注重“信实”,而“信实”之作又往往与儒家的道德理想抵牾不合,于是作家们不得不在主体故事之外加上一个“大团圆”的尾巴,以实现“惩恶扬善”的功利目的,张扬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并使情感的发泄归于中正平和。  相似文献   

11.
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虽然肯定人人可以为尧舜,承认了普通人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逻辑地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导,按照圣人的意图来生活,从而造成了政治社会中的常人没有权利可言。  相似文献   

12.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正是在这个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官.  相似文献   

13.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形成,与“山”、“水”、“圣人”间内在的和时空上的关联密切相关。前者主要体现在三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哺育和发展上,而后者在中国传统古籍有关记载中有着明确的印证。“一山一水一圣人”作为一个抽象概括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其“仁学”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独具特质的以人为主体 ,以“仁”为成“人”目的的人文精神。孔子的成“人”思想 ,既对成“人”之性做了内在规定 ,又构建了成“人”的三种人格境界 ,同时提出了关于如何成“人”的重要见解。他的成“人”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种成圣的可能性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圣人乃是于平实中见圆满,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设计到现实定型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到“外圆内方”的“名士风流”的过程,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相揉合的人格,一直影响着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湘楚文化精神与道德人格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楚文化曾深刻地影响湖湘大地的意识形态和20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湘楚文化所蕴舍的道德人格理想境界,既包含了儒学的以“善”为本的“内圣”人格目标,也包括了道家以“真”为标识的“真人”个体品格。在优秀道德人格的培养中,湖南的书院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圣人论存有是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这一思想中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否只有圣人才能创生存有?第二,圣人所能完成者是否为超越存有?本文即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20.
气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气又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这种建构在对生命的感悟基础上的审美理论,以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着具有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的“求意“的审美观照,对后世美学及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人最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理想中无不包含着气的观念,即一种趋于形而上的中国式的审美观照--灵性之气.它融人在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之中,凝聚着古人的无穷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