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7,(11):83-83
蓝色的地中海、古典的古罗马艺术、火山爆发的壮观场景和灾难中人类的悲惨表情……在《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的展览上,这些都将一一呈现在京城观众的眼前。  相似文献   

2.
《中国博物馆》2009,(3):55-55
“古罗马文明展”于2004年6月1日至11月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文化活动与遗产部考古总局主办,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是首次在中国展出的全面反映古罗马文明的展览。展览设计者有意识将近80%的位置留给了罗马共和国后期至罗马帝国前期这一文明巅峰阶段的文物,直观地将古罗马历史与文化最具特色的方面奉献给观众,  相似文献   

3.
古罗马私人图书馆的兴起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罗马国家的强盛与当时罗马社会盛行的社会思潮促进了私人图书馆的兴起。古罗马私人图书馆在设计、管理、藏书和图书编排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保存和传承古罗马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反映出古罗马文化的另外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4.
红色题材展览具有主体性、政治性、故事性、纪念性的特点。在展览策划的初期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运用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手法,提升展览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高红色题材展览的观赏性和体验性,促进观众与展览内容产生共鸣,营造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艺术氛围,以便更好地发挥展览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任何类型的陈列展览,内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就是一个科学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内容决定形式,内容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艺术形式的设计,进而影响到整个展览的质量,因此内容设计是整个陈列、展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赵超霖  李陵 《采.写.编》2021,(11):126-128
大型主题展览可以在重要时间节点很好地回顾历史、凝聚共识、鼓舞斗志,而展览主题画册可以将展览成果较为完整地记录保存,将辉煌与精彩变为历史和永恒,真正成为"永不落幕的展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笔者就参与"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大型成就展的筹展工作以及展览专题画册的编辑出版工作,分别从前期准备、全过程参与、经验与启示等方面浅谈做好国家级展览画册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7.
艾晶  李晨 《中国博物馆》2012,(2):112-116
为了加强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学科建设,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3月,本刊编辑部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艾晶和编辑李晨,拜访了我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著名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周士琦先生。周先生1951年毕业于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1955年就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曾参与中国革命史陈列、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展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学技术成果展等大型展览设计,1984年担任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8、1999、2009、2011年先后担任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评委,2009年被国家发改委特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艺术顾问。作者是周先生的门生,此次拜访,向周先生了解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学科的发展情况,同时就当前博物馆陈列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与周先生进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 ,把陈列设计艺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公众的心目中 ,陈列设计既司空见惯 ,又深感陌生。尽管每年全国博物馆中各种陈列展览活动数以千计 ,尽管为筹备展览活动投入了众多的专门人才 ,却仍有人认为“陈列展览谁都会搞” ,“陈列展览怎么搞都行”。媒体对博物馆陈列的评价也常常局限于具体功利的得失或者对某些藏品的品评。虽然也有人提出“陈列艺术是综合艺术 ,是边缘的新兴学科”等等 ,但均未能揭示出陈列艺术的本质及其内涵。因此 ,我们的任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陈列活动这一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分析上 ,而在…  相似文献   

9.
杨茜 《中国博物馆》2013,(1):104-108
以2001—201O年上海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从展览数量、展览时长、展览周期、国内国外展览、联合展览、古代与现代展览、展览类型、临时展览网上介绍等方面对上海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博物馆展示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陈列艺术逐渐形成为一门新的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逐渐成为一门新的专业性设计学科。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的过程,是根据参观的视线将展览物讯息及研究成果重新构建成一个展示剧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