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景 20世纪的语课堂,也曾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于漪的激情睿智,钱梦龙的循循善诱、魏书生的自然细密,至今仍是我们广大语教师所神往和追求的教学境界。可是,优秀特级教师的闪光并不能掩盖我国语课堂教学整体的程式化、缺乏个性、缺乏人性、缺乏生气的局面,这一时期的语课堂由于“教师中心”的思维定势、“知识至上”的目标取向、“理性分析”的教学策略、“大一统”的教育观念、“全封闭”的课堂管理等原因,使语课堂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黄淑琴 《江西教育》2002,(22):22-22
本文仅就古代诗文中的“意境——空白”及其解读,简要谈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注意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使学生享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表现就是意境。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意境的理论源头是道家的“道”和佛教“境界”,而“道”与“境界”虽然指包含着客观外境和人的主观内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但这些现象本质上不过是“无”,是一种虚空之境。古代文学艺术家深受此影响,在文学和绘画创作中把意境的追求和…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追求一种人格化境界。所谓阅读教学的人格化境界,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所追求并努力达到的培养学生最完美最理想人格的一种状态。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钱理群语).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要培育学生高尚的内在精神.要教育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因此.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培养阅读技能的过程,还是学做人的过程,是学习如  相似文献   

4.
“‘好玩’的语课”这一说法的题中之意,应为语课堂充满了活气、充满了情趣,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学与玩融为一体,每堂课都像一出戏似的。如此境界的课堂当然有必要好好“打造”,况且“打造”的前提条件也是很充分的。其一,想玩、爱玩是青春年少学子的天性,虽然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这一天性逐渐减弱,但作为学生这一群体仍然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寻求“新颖”的课堂模式、实施“新奇”的教学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不由自主。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课堂造境”这一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如下问题达成共识。 语学习有两个基本阶段:生活阶段与课堂学习阶段。我们姑且称之为“生活语”和“学校语”。 人的语能力首先是通过生活渠道获得的。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基本掌握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言规则.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生活中有具体鲜活的真实情境,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可以习得语言中大量的极其精微的差异与规则,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生活渠道,贯穿了语学习的全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的一生,基本上都离不开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编按]  相似文献   

8.
“绿色”,一抹让人清新至心灵的色彩,一股充满希望的生命活力,一种返璞归真、大道自然的和谐境界。绿色,这里用来形容课堂的境界,旨在说明语文课堂应追求浓浓的“绿意”:本色、真实而又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阅读三境     
何涛 《现代语文》2006,(4):106-10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论词而论到人生活动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学小言》中,他把这三种境界称为“三种阶级”,并言“未有未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学亦然。”此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对成功必经阶段的凝练概括,不仅适用于创作活动,也可看作是阅读活动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明清戏曲境界论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戏曲境界所呈现的美学意蕴与诗歌意境不同。戏曲境界主要有叙事性境界、抒情性境界两类。在情境的追求上,戏境侧重求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又归纳为“意趣神色”四要素。在戏境的审美创造上,重在人物形象与景、事的交融。对戏境的审美观照,追求“笔墨之外”的想象性意味。而戏境的审美表现则要求“自然本色”,“明白如画”。对于舞台表演,提出“以情写情”、“代人立心”,追求传神  相似文献   

11.
造境,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经验的语教师在教学伊始,通常会根据章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一个能为学生感受、理解本做好铺垫的导语,这一导语就是一种重要的“情境”。导语,是联结“温故”和“知新”的纽带,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导语在课堂中的作用有如提琴家定弦、歌唱家定调一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周一贯 《福建教育》2005,(5A):28-29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面,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统为一体,我们才会步入理想课堂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描绘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笔者以为,在寻求“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的理想课堂中,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06,(8):F0002-F0002
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力求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结合,让全市的语课堂“活”起来,让全市的语教师“动”起来,让语真正姓“语”,让语成为学生精神的栖息地,这是成都市教科所中语室不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主导下的生态课堂”是江苏省教育新政推行以来,我校着力打造和追求的一种全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理念的践行,更是一种课堂境界的追求。我们追求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快乐生成”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一种变革。  相似文献   

16.
黄德元 《师道》2005,(5):21-21
如果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我要说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便是两个字——“偷懒”。语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偷懒”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通篇都是对古典词章的涵咏体察,他在谈起了做学问的经验时,提出了后来非常有名的所谓治学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18.
教学境界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所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有境界的教学自成高格.施教者应追求的教学境界:(1)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教之境与无教之境两相宜;(2)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彰显独特的教学风格;(3)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漱起创造性之灵光;(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审美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构建语文教学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教学生态化,就是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语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语教学。树立一种和谐理念,使语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语教学生态化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倡导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模式,代替以知识为本的“知识课堂”模式;运用对话理论构建多元化语教学主体;构建人本主义的语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语素质;提倡语走进生活,语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