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穆旦被"重新发现"以来,其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一直都是研究者最重视的话题。但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其诗歌中的基督教文化,而忽略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思想在其诗歌中的重要影响。穆旦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成就是中西文化交融而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是现代派主智诗人的代表,他在30年代创作的现代主义诗歌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之美,又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之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诗歌的“智性”探索,“非个人化”特征,发掘冷峻客观的诗歌表达中所隐藏着的对宇宙生命形式及人生哲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陈才斌 《科教文汇》2009,(6):222-222
自从穆旦被“重新发现”以来.其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一直都是研究者最重视的话题。但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其诗歌中的基督教文化,而忽略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思想在其诗歌中的重要影响。穆旦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成就是中西文化交融而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4.
阮英 《科教文汇》2020,(4):174-176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善于用具象事物抒发情感。本文以诗歌“The Tide Rises,The Tide Falls”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其隐喻意义并揭示其教学启示。教师在课堂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次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梅 《科教文汇》2007,(8Z):183-183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主题严肃、格调高雅,但对其诗歌中的黑色幽默却不甚关注。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她关于死亡的黑色幽默平庸,肤浅,并没有给诗歌自身的魅力增色多少。但在笔者看来,狄金森诗歌刨作中关于死亡的黑色幽默正是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死亡举重若轻的别样领悟。  相似文献   

6.
对诗歌题材意蕴的延伸与深化,既体现诗人的创作个性,又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寄予深刻的思想,在旧有的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这是李商隐对诗歌题材发展的最具个性特点的贡献。爱情诗为其重要的诗歌题材。其表现题材的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  相似文献   

7.
刘舒展 《科教文汇》2008,(22):222-222
泰戈尔作为享誉世界的大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本文从思想性方面对泰戈尔诗歌进行分析,探索他诗歌的魅力之所在。泰戈尔诗歌的巨大价值,泽被后世,成为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扑捉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含义去体悟其内在意蕴,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的关键。领悟诗歌主旨,从中获取不为自己所亲历的人生感悟,体悟另类情感,以提升自己生活品味,感受阅读的愉悦,是我们读诗的目标之一。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方能"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9.
殷夫的生命,与他生前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与他寄托革命理想的都市——上海,紧紧联系在一起。都市是殷夫诗歌中始终存在着的潜在的创作背景,即使是在象山创作的诗歌也不例外。本文结合殷夫的生平和革命经历,对诗歌中的意象展开分析,初步探讨了都市意识在其诗歌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徐玲玲 《科教文汇》2009,(29):247-248
勃朗宁是英国著名诗人,他以其独自体诗歌而为人称道。但由于他的诗晦涩难懂,读者很难读懂他的诗歌。本文利用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法对其诗歌“My Last Duchess”进行语篇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诗作。  相似文献   

11.
高佳琦  高佳英 《金秋科苑》2009,(12):177-177
中国新诗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诗,这颗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皇冠,难道就永远失去其光泽了吗?作为世界华语诗歌主体的中国诗歌出路何在?只要人类的精神之火不灭绝,只要人类的感情之水不枯涸,只要人类的感觉不麻木,诗歌就不会灭绝。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形式的诗歌会与人类同存亡。  相似文献   

12.
高佳琦  高佳英 《今日科苑》2009,(12):177-177
中国新诗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诗,这颗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皇冠,难道就永远失去其光泽了吗?作为世界华语诗歌主体的中国诗歌出路何在?只要人类的精神之火不灭绝,只要人类的感情之水不枯涸,只要人类的感觉不麻木,诗歌就不会灭绝。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形式的诗歌会与人类同存亡。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主题严肃、格调高雅,但对其诗歌中的黑色幽默却不甚关注。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她关于死亡的黑色幽默平庸,肤浅,并没有给诗歌自身的魅力增色多少。但在笔者看来,狄金森诗歌创作中关于死亡的黑色幽默正是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死亡举重若轻的别样领悟。  相似文献   

14.
刘洁 《科教文汇》2014,(5):43-44,46
诗歌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和篇章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而被世代传诵,领悟诗歌中的感情基调和内容意义是对诗歌含意准确把握并世代相传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如何用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理解遥远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候的思想和情感,就成为解读诗歌的关键。诗歌篇幅虽短小,却也蕴含着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同样可以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语篇分析。本文就从认知语境和语篇的角度对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诗歌隐喻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主要研究隐喻理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中的体现。通过运用隐喻理论,本文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苏轼诗歌中的隐喻性,如常规隐喻,概念隐喻以及隐喻扩展在其诗歌中的体现。通过对苏轼诗词作品一系列的分类,读者能够从认知的角度重新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学艺术,同时也能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6.
彭广明 《科教文汇》2009,(20):241-241
本文从王维前后期心态的不同论析心态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诗人前期乐观向上、积极仕进极富盛唐之气,其诗歌豪迈、壮逸;后期他参禅入佛,诗风也更加静逸、恬淡、平和。  相似文献   

17.
对苏轼诗词的认知探索——基于隐喻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洋 《科教文汇》2009,(3):236-236
诗歌隐喻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主要研究隐喻理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中的体现。通过运用隐喻理论,本文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苏轼诗歌中的隐喻性,如常规隐喻,概念隐喻以及隐喻扩展在其诗歌中的体现。通过对苏轼诗词作品一系列的分类,读者能够从认知的角度重新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学艺术,同时也能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8.
从古到今,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诗歌中的比喻进行分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根据诗歌中比喻的实际情况,按其表现的外在形式,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丁尼生,英国诗人,以善用韵律著称,所以很多评论家都给予其诗歌的格律较多关注。本文则选取丁尼生最优秀诗歌之一《鹰》,分析其中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郝昕 《科教文汇》2009,(9):216-216,240
丁尼生,英国诗人,以善用韵律著称,所以很多评论家都给予其诗歌的格律较多关注。本文则选取丁尼生最优秀诗歌之一《鹰》,分析其中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