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作的《阿Q正传》,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举世公认的不朽典型。然而,公认不朽,却又争论不休: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从小说问世的第一天起,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大概,一说是思想的典型,即是以“精神胜利法”为其特征的“集中了各种社会阶层的,特是别新旧士大  相似文献   

2.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同鲁迅的友谊,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鲁迅先生逝世,他敬挽一联,以示痛悼: 鲁迅先生不死译书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相似文献   

4.
<正>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而且还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最早介绍西方美学的先驱之一.他历来重视小说的美学特征,追求小说的艺术性,在这方面,他进行了长期的挖掘和辛勤的探索,从而使他的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坛少见之作,那样的讥讽而沉挚、那样地描写深夜,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那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那是他独自别出的国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也逐渐形成了他那系统、完整的小说美学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John Chinnery所写的Lu Xu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分析,谈对阿Q形象和鲁迅创作的一些看法。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的鲁迅研究尽管改变了建国初和文革中对鲁迅及其作品批评的偏差,但因为时代、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对阿Q和鲁迅的理解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7.
李建设 《现代语文》2006,(11):63-63
说起现代学的名,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了,这篇小说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塑造的旧社会农民的典型——阿Q,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而当代作家高晓生创作的名小说《陈奂生上城》则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农民陈奂生的形象。两篇作品写作的时间虽然前后相差逾半个世纪,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通过人物对主旨的表达,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鲁迅在创造阿Q形象中成功地选择了创作主体,并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鲁迅选择阿Q作为传主,主要是借阿Q的“躯壳”,来塑造他的“国民魂灵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鲁迅眼中的阿Q应该是晚清时代的中国人的代表,鸦片战争与宋明理学对产生阿Q精神有很大影响。《阿Q正传》的前后断裂隐含了鲁迅的精神矛盾,鲁迅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西方价值,而在情感方面丢不开中国旧传统。  相似文献   

10.
著名文学评论家、东京大学文学系教授藤井省三是以鲁迅研究而闻名日本学界的。他认为,村上春树的心底有着两个情结,一是鲁迅情结,二是中国文学情结;可以说,村上对鲁迅是怀有敬意的。拟以鲁迅的《阿Q正传》与村上的《完蛋了的王国》为研究对象,试探究两位作家在追问社会、探索国民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87年第6期《“阿Q”的“Q”字有深意吗?》一文认为,“这‘Q’只不过是‘Quei’的简写,并无其他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关于“阿Q”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举其要者有三:高国才同志在《讲授语文课要有弹性》(贵刊1986年11期)一文中认为“Q”字,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既代表了阿Q头上的那根辮子,又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此为一说;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则  相似文献   

12.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历来为争论的焦点。阿Q性格的两个方面:革命性、精神胜利法,何者是其性格的本质、主导的一面?一些论者认为,革命性是其性格的本质,占主导的一面,如陈则光认为,“阿Q的勤劳、质朴”,“仇视封建地主阶级和反动派”以及“从不理解革命到强烈地向往革命”,此三者是阿Q本质的东西,是阿Q所属阶级的共性。有人却反对这种观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运动代表马斯洛提出了心理需要层次学说.著名文学形象阿Q和于连也有实现心理需要的愿望,但在需要层次和实现方式上却不同,一个将其内化为精神胜利法,一个将其外显为个人奋斗主义.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阿Q和于连的出身、所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创作他们作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读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总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独自在案头思索半天,终于将它和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扯到了一起。细细想也确实如此,堂吉诃德与阿Q有着十分相近的性格,阿Q简直成了堂吉诃德的缩影。在此,我们不妨将两部小说中的部分段落进行一番比较,从中发现它们的相同:一、自信堂吉诃德与阿Q都具有一种建立在几乎是梦境中的自信,一种虚幻的自信,而在我们的这两位主人公眼里却是格外地现实,甚至以此作为生活的动力。试比较  相似文献   

18.
阿Q与QQ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阿Q是谁,不用我问。我也知道你玩过QQ。但是你不一定意识到,阿Q就在QQ上与我们朝夕相处。阿Q自尊又自负,他瞧不起未庄的居民,也鄙视城里人.连城里人油煎鱼头时直接加葱丝这一小细节都被他嗤笑。我们用QQ聊天,也是既自尊又自负。瞧不起刚入门的新手,连“886”就是“拜拜了”都不知道,没劲!瞧不起打字慢的聊天对象,直骂他们浪费时间;瞧不起没玩过游戏的好友,落后!……  相似文献   

19.
布卢姆与阿Q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卢姆与阿Q于洪英本世纪20年代初,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里,出现了两个奇异的艺术形象。他们都以其貌不扬的外表,上不了台面的本领和一副访徨戚苦的面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震惊。他们一个是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一个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笔下的利奥波尔德·布...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与阿Q     
不怕人笑话,从初中时代开始,到走上讲坛,到步入中年.我对孔乙己和阿Q的认识,已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跨越,以后会不会有更新的认识,现在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