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科学家的孩子们上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水中必将排除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中却不会排除水呢?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居里夫人的女儿琦瑞娜独辟蹊径地找来一条鱼,放进水里,结论出来了:原来金鱼在水里也要  相似文献   

2.
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科学家的孩子们上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水中必将排除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中却不会排出水呢?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居里夫人的女儿琦瑞娜独辟蹊径地找来一条鱼,放进水里,结论出来了:金鱼在水里也是要排水的。  相似文献   

3.
李本华 《师道》2006,(10):39-39
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科学家的孩子们上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水中必将排除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中却不会排除水呢?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居里夫人的女儿琦瑞娜独辟蹊径地找来一条鱼,放进水里,结论出来了:原来金鱼在水里也要排除水的。  相似文献   

4.
一次,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在给居里夫人的女儿等一些科学家的孩子们上课时,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定理,物体浸入水中必将排除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里却不会排水呢?孩子们个个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有的说,金鱼的鳞片有特殊的结构;有的说,因为金鱼的身体到水里会收缩;还有的说,阿基米德定理是适用于非生物,不适用于生  相似文献   

5.
李华英 《小学生》2013,(4):47-47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能力的总和。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设计开放性练习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  相似文献   

6.
巧改水槽     
《金鱼》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做在鱼嘴前滴红水的实验,让学生发现红水被金鱼吞进去又从鳃里排出来的现象,以此来验证“金鱼在水中嘴和腮一张一合的,不是在喝水而是在用鳃呼吸”这一猜想。  相似文献   

7.
养一条金鱼     
瑞典的小学课上,老师会让每位学生买一条金鱼,然后带回家养。每天老师会问孩子们: “你们的金鱼快乐吗?”老师告诉孩子,每条金鱼都有寿命,如果它快乐可以活得很长。如何让金鱼快乐呢?老师说:“每天给金鱼换水,给它吃不多也不少的食物。还有在玻璃盆里放入水草,让它觉得自己生活在江湖里,最好还有一条小鱼陪伴它,  相似文献   

8.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题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小学科学课.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孩子们通过猜想、实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用改变物体形状、减小物体重量和在水中加盐加糖等办法来增加水的浮力,终于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相似文献   

9.
星期天,芳芳见妈妈给金鱼换水,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芳芳问:“妈妈,金鱼在水里为什么不会淹死?”妈妈听了芳芳的提问,就把爸爸刚买回的一条鲜鱼拿来,对芳芳说:“金鱼和一般鱼一样,头部两边各有一块鳃盖。”说着,妈妈剪去鱼的鳃盖,又说:“你看,里面有鲜红的鳃,鱼就是用鳃呼吸的。它把水吸进口腔,经过鳃吸取水中氧气,然后从鳃盖两侧吐出二氧化碳。鱼,能在水里呼吸,所以在水里不会淹死。”接着,妈妈又把鱼剖开,对芳芳讲:“你再看看,鱼肚里有一个白色的气囊,叫做鳔。鳔有前后两节呢。鱼吸气时鳔变大,水对它的浮力增大,就游上来了,呼气时鳔变小,浮力减小,就会下沉。  相似文献   

10.
物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满满一缸水,任何物体放进水里都会使水溢出来,为什么把金鱼放到水缸里,水却不会溢出来? 同学们绞尽脑汁,纷纷提出自己设想的答案。有人说,因为金鱼的身体特别光滑,有人说,因为金鱼的比重小。如此等等,老师都说答得不对。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眼观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让学生动手实验,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符合儿童喜欢自己动手去尝试的好奇心理。同时,在学生参与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动手操作,锻炼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 在教学《毛细现象》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先准备实验材料,并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是一门能影响学生终身的特殊学科,教师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儿童的创新之门,让他们潜在的智力因素活跃、壮大起来,让创新的思维火花在孩子们心中燃烧起来。《放小鸟》一课讲的是一个孩子把姑妈送给他的小鸟放走的故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问孩子们:"从文章中,你能看出他很爱小鸟吗?"生:能。他把小鸟养起来,给它食吃,给它水喝。  相似文献   

13.
张堂平 《贵州教育》2009,(22):34-35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可塑性,更有创造性。他们有奇妙的遐想,也有绝伦的创新。相信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物有疑问;应给孩子们动手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应给予他们时空,为孩子提供创造的舞台;应促使学生得到和谐地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地相信他们,课堂会显得更精彩。  相似文献   

14.
这篇教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指导儿童观察金鱼,认识几种本地常见的金鱼,知道金鱼身体的各部分名称和运动方式;(二)教给学生饲养金鱼的方法。我设计这节课,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儿童直接观察,启发儿童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饲养方面的动手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用简洁、亲切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接着我用一首儿歌《金鱼》导入本课,“小金鱼,水里游,摇摇尾点点头。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好像快乐的好儿童。”我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把儿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课特别注重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思想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但怎样做才符合自然课所倡导的“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的精神呢?下面列举几种教学现象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这样写到:美国学生动手能力多数强于中国孩子.他们有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课内有许多实验和操作项目可做,甚至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不少展览馆也允许孩子们去摸、去动、去操作的.美国人在家里也喜欢凡事自己动手干,于是孩子们从小习惯于自己动手,也就不足为奇了.看到它,我不禁想起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学生也只能端端正正坐着听知识,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难怪"8至12点时针与分针重叠几次?"的题目,美国学生直接拨表数时针与分针重叠的次数,而中国学生却列方程来解.思其根源,这不能不说与教学方式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的说教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也只能依样画葫芦,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本就得不到发展.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尽可能动手实践,融学习于活动之中,在实践中掌握新知.下面我仅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和意义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我把鸡蛋的大头朝下放在烧杯里,它又反过来大头朝上了。”我也发现了这种现…  相似文献   

18.
1 注重质疑索因习惯的形成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是正确引导学生钻研科学、形成科学自然观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1 认真观察现象 ,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如《空气能占据空间》一课 ,我做了一个实验 ,将一只空杯垂直地压入水中 ,问 :“这杯子里有什么 ?”学生们回答说 :“是水。”我又垂直地将杯子从水里提出来 ,让学生自己用手摸一摸杯子的内壁和内底 ,他们疑惑地告诉我 :“怎么 ,里面是干的 ?”“你们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吗 ?”我引导他们从篮球、自行车的内胎里找到了答案。还让学生参加课外的学习活…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来渲染气氛是唤起低年级学生学习自然兴趣的好方法。如教学第二册《金鱼》一课,当老师端着盛有多种金鱼的水槽走进教室时,学生立即兴奋起来,他们带着好奇感不约而同地喊出:“金鱼!”。上课后教师因势利导,“谁能知道这些金鱼的名字?”学生的手唰的都举起来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观察金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排泄孔在哪里,它怎样游泳?这时,孩子们把全部注意力投向水槽中的金鱼。观察完毕,教师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学一学金鱼前进、后退、左右拐弯时的动作。孩子们  相似文献   

20.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的重要教学活动,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能力更快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