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必然通过人的思想性格折射出来。社会上处处都是矛盾,没有矛盾,事物就不存在,就不会发展,就没有世界。“某物之所以是有生命的,只是因为它本身包含着矛盾……如果它不能在自身中包含矛盾,那么这个某物就不是活生生的统一体。”(列宁《哲学笔记》第一四七页),人的性格也必然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说过:“小说需要人物,需要具有其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而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人的心理是十分混乱的。假使作家把一  相似文献   

2.
(一)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以便协调我们各种活动的交际工具。“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同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就这个意义来说,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5页)显然,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语言。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普通话”,它是以北京  相似文献   

3.
<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其中,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二者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这两方面相互交织,统一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因此,列宁说唯心主义是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提出问题】在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14页《专家点评》栏,对列宁的上述观点进行了剖析,并附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转引自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一日《人民日报》)又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98页)这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准确、生动、深刻而又通俗的表述,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下面仅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个角度,谈点肤浅的理解。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就是说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分为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都是本身包含着矛盾的,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毛主席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  相似文献   

5.
《威尼斯商人》是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惟一的一部讽刺喜剧,也是一部世界著名讽刺喜剧。它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表现了人文主义和封建主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且塑造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一个是近代欧洲文学史上突出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一个是莎士比亚笔下别具风采的女性形象鲍西亚。生活在人文时代的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富有才华和胆识。如果说《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斗争”是全剧的高潮,那么,鲍西亚形象也在这一高潮中得到了完美的塑造。每读“法庭斗争”,不由拍案叫绝。叹莎士…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它认为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矛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已经成为大家学好唯物辩证法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澄清。【模糊认识之一】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评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统一即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把两者割裂开…  相似文献   

7.
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宁把研究同一性的问题提到研究辩证法学说的高度。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节中着重研究了同一性问题,并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307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一次明确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  相似文献   

8.
本从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出发,尤其着重于后现代,对西方美学家关于崇高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探讨,指出他们的理论弱点是脱离社会实践。然后立足于实践美学,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崇高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矛盾斗争过程,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伟大斗争中主体与客体由矛盾对立、激荡;中突趋向统一,真与善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9.
马列哲学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同时也是指导教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武器。我们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以下共识的。 1、学习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教改的必要性,掀起教学改革的热潮。 毛泽东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著作》下册766页)。那未,教学这事物矛盾着的“教”与“学”也必然是“又统一,又斗争”的。有的同志认为“年年讲教改,年年讲破除满堂灌,还不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情节应该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典型化,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能够揭示深刻的历史内容和社会内容。如果情节平淡无奇,没有丰富、曲折的矛盾冲突,作品就会索然无味,缺乏艺术感染力。《王贵与李香香》的情节构思正体现了这一基本要求。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从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源泉中汲取素材,提炼出曲折、生动的情节,热情饱满地概括了土地革命时代的风云变  相似文献   

11.
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近几年来,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散布了不少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奇谈怪论,搞得人们思想上混乱不堪,行动上无所适从。否定政治和经济的统一,就是他们的一个重要手法。对此,必须严肃批驳,彻底澄清。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选集》第三卷第370页)“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823页)经济则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典作家在不同地方所使用过  相似文献   

12.
一、《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之谜 任何文艺作品都反映一定的社会矛盾。对《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各家各派的看法,分歧很大。举其要者,有以下几种观点: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认为《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农民阶级是地主阶级的对立面,农民起义所反对的当然是地主阶级。这一观点是五四以来的传统观点。 (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1975年8月,毛泽东在其批判水浒传的指示中说:“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王齐洲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著文说,《水浒传》所表现的是“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10页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就是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 ,不管哪个时期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同时存在的。而后者又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毛泽东在其《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1964年版 ,第 2 95~ 2 96页 ,人民出版社 )里说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 ,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形。当着…  相似文献   

14.
一、英国在印度的侵略据点《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讲到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时说:“英国在亚洲集中力量侵略印度,以马得拉斯和加尔各答为殖民侵略据点.”(第23页)此说有误.与课本配套编印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地图册》第4页“英法对印度的侵略”图,在右下角的图例中,标有“——” 符号的地点为“英国主要侵略据点”.在此幅地图中,除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语录     
《生活教育》2011,(14):45+96
我以为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那个改造环境的能力。——《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27~28页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63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85页有这样一段表述:“以马尼志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希望……建立统一的共和国。”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4页说:“以马志尼、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逐外国侵略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到底是“马尼志”还是“马志尼”呢?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列宁还指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同上书,第411页)就是说,只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才能更富有成效地实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本文想就认识的辩证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有一段非常权威的论述说:“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这就是唯物主义。把认识建立在客体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这是一个简单的必然的真理。”(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184页)其一,这段话把客观社会生活与人截然分开,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是构成客观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社会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直接决定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就是上文中除自然界外的“外部世界”,也是“客体”的主要内容。从这方面意义上说,人和外部世界难…  相似文献   

19.
新编《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52页《1792—1795年的法国》图中,将意大利的萨伏伊和尼斯作为自1792年后并法地区,而第138页《意大利统一》图中,又提出萨伏伊和尼斯1860年让与法国。学生在学习时提出疑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矛盾?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钻研教材和有关资料,给学生讲清两地区两次并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对有关历史事件有个整体的认识。 “热月政变”后的1795年11月,法国组成了督  相似文献   

20.
关于清初四十年(1644年清军入关至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的社会矛盾性质问题,一直有争议的。而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关系着对清初农民起义、几位进步思想家、康熙等政治家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分歧意见。如吕振羽同志在《简明中国通史》和尚钺同志在《中国史纲要》中认为清朝统治者是黑暗的“民族牢狱”,清代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始终极其尖锐和严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的。刘大年同志在1961年《论康熙》一文中,给康熙帝作出了高度评价,他断言,清初压倒一切的社会矛盾,不过是民族矛盾旗子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反满派”地主和“拥满派”地主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他不仅不把民族矛盾说成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且认为清初各种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