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向学生介绍了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二月份的天数之后,为了帮助小学生记住有31天的月价,书中介绍了一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里出现一个“腊”字,书中注释为“腊:腊月,这里指十二月。”笔者认为,此“腊”字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研究》1994年第十期上刊登的由河北省玉田师范附小钱守旺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课的教学设计,看后收益匪浅。但文中利用歌诀记忆的“腊”的用法有待商榷。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而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中“年、月、日”一课所指日期都是指国际通用的  相似文献   

3.
数学公式“歌诀记忆法”举例1.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歌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2倍在中央,符号一样不一样。”2.完全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歌诀:“首立方,尾立方,正负3a方b上,再加3ab...  相似文献   

4.
《说文》:“昔,乾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腊,籀文从肉。”段玉裁注“乾肉”云:“《周礼》:‘腊人掌乾肉。凡田兽之脯腊(月无)胖之事。’郑云:“大物解肆乾之,谓之乾肉,若今涼洲乌翅矣。腊,小物全乾者。’郑意,大曰乾肉,小曰腊。然官名腊人,则大物亦(亻再)腊也。故许浑言之。”注“从残肉”云:“谓人(?)也,象形。”注“日以晞之”云。“昨之残肉,今日晞之,故从日。”注“与俎同意”云:“俎从半肉,且荐之。昔从残肉,日晞之。其作字之诣同也,故曰同意。”“昔”为“乾肉”说,自许慎始,经《说文》学家发挥,沿袭了一千九百年左右,至今仍被古文字学者奉守。如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云:“(?)甲释昔,可能是象在日光下晒制乾(腊)肉条之状。把一条条肉晒干是要几天时间的,因而殷人卜辞称几天之  相似文献   

5.
话“四季”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所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实际上现在也还有人在仿古用春秋表年。后来历法日渐详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因为这秋冬是由春夏分出来的,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礼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就是这样。春夏秋冬四季,按夏历,一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每季的第一、二、三月份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即一至十二月依次叫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家埃克斯兰说 :“要尽力在语文的药丸上涂上欢乐的果酱。”而一个好的歌诀正好是“欢乐的果酱”。它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何谓歌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为了便于记诵 ,按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韵文或无韵的整齐句子。歌诀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歌诀的种类(一)认字歌诀。用这种歌诀识记生字、区别形近字、分辩同音字、突破难点记字形 ,学生乐于接受。如“戍”、“戌”、“戊”、“戎”、“戒” ,这些难认的字可编成“戍(sh敶)点戌(x暤)横戊(w敶)中空 ,十字横样即是戎(r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们认为记忆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种能力 ,也应得到训练和加强。多年担任后进班转变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 ,后进生之所以差 ,除他们对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外 ,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尝试指导、启发学生应用巧记方法记忆 ,让他们在巧记中理解和掌握知识。1 儿歌巧记法。就是运用谐音等方法将所记内容编成儿歌 ,让学生读起来上口、易记。如教科书第六册《年、月、日》一章是就有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学生对儿歌巧记深有体会 …  相似文献   

8.
“歌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了便于记诵,按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韵文或无韵的整齐句子.“歌诀法”是语文教学中习见常用的方法.人们常把“歌诀”片面理解为一定要押韵合辙.而把“无韵的整齐句子”排斥在外,这种看法是欠妥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教时,要求学生培养研究学问的兴趣和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并把起码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编成通俗化的歌诀.如“研究五字诀”:一、集、钻、剖、韧(确定一个课题.多方收集必要的材料,钻进去,分析解剖,坚持不懈);“四把钥匙”:中国语文.外国语文、数学、方法论;“五路探讨”:体验、导师、访友、用书、思考;“八位顾问”:遇事要问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这歌诀不求押韵合辙,同样好记,因为它用序数打头,记住“一四五八”,便可联想起相关的内容.如果硬是要将其改成合辙,那很可能是这样:“一集钻剖韧,四把钥匙跟,五路探讨忙.八位顾问勤”.这样一改是顺口了,但有些故作姿态了.当然,大多数歌诀是押韵合辙的.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发动学生,合编歌诀,在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紧扣“冬”字串学三诗──《冬夜杂咏》自学指导简介江苏王熙南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选编了陈毅同吉的《冬夜杂咏》,咏的是青松、红梅、秋菊。以在教这一课,都是一首一首地讲。这次,我利用这三首诗的结构特点,紧扣“冬”字,以“冬景”“冬物”、“品格”为线索将三...  相似文献   

10.
在算术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记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种做法: (一)采用儿童喜爱的歌诀形式。如要求学生熟记各月份的天数,我们便应用了团结报上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 其余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闰年二十九天) 我们在教多位数数位分节表时,曾利用这样的歌诀: 头撇上位千,百万二撇前; 三撇前面是十亿,再有数字往  相似文献   

11.
<正>腊月的由来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在每年岁终的十二月,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作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相似文献   

12.
一、帮助学生快速识记拼音字母(一 )看图编歌诀识记字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中的拼音字母部分的图画提示了字母的音 ,又提示了字母的形 ,生动形象。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图画编歌诀帮助识记字母。例如 ,教学“a”时 ,可编歌诀 :圆圆脸蛋羊角辫 ,张大嘴巴 aaa;教学“o”时 ,可编歌诀 :公鸡一叫 ooo,画个圆圈就是 o;教学“e”时 ,可编歌诀 :清清池塘一只鹅 ,水中倒影 eee;教学“ai”时 ,可编歌诀 :a和 i是姐弟 ,他们紧紧挨一起。(二 )比较字母编歌诀。拼音中有许多形近、音近字母 ,对一年级新生来说 ,很难区分。为此 ,教…  相似文献   

13.
“腊八”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本文从“腊”字的历史及演变,阐述了“腊”及“腊八”的原始意义。并就古代在腊八节吃腊八粥、巡行逐疫等民俗风情,进行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4.
“腊(xī)”与“腊(là)”辨析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许多同学甚至部分教师在读书当中,将“腊(xī)叶标本”读作“腊(là)叶标本”而闹出笑话。笔者在此对“腊(xī)和腊(là)”作一辨析,以明是非。“腊”在《新华字典》中有两种读音,每种读音又...  相似文献   

15.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16.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南北朝乐府诗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背。老师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也总是抓住孩子们不明白的地方,讲“敕勒川”,讲“穹庐”,讲“风吹草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是“腊叶标本”,还是“蜡叶标本”渭源县二中张仲林,尹香兰腊叶标本是取带有花、果等的植物枝叶或其全株,经压平、干燥、装贴而成的标本,供植物分类学等教学和研究之用。但在一些课本和参考书中写作“蜡叶标本”。到底是“腊叶标本”,还是“蜡叶标本”?首先来考察一...  相似文献   

18.
巧算“世纪”“年代”歌诀给了年代算世纪,百位数字加上1,后两数字不用看,前面结果是世纪。给了年份算年代,十位数字细对待,0和1来不用算,几就是几十年代。(建三江管理局浓江农场中学王绪纪,赵庄华)巧算“世纪”“年代”歌诀@王绪纪,赵庄华$建三江管理局浓江...  相似文献   

19.
一月三日是腊八节,每年在农历十二月的第八天庆祝,“腊”代表了阴历的第12个月,“八”则是指数字8。  相似文献   

20.
《枫桥夜泊》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在枫桥夜泊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教参》是这样阐述的:“这首诗,有看到的景物:月落、霜天、江枫、渔火。”对于月落、江枫、渔火,无可非议,至于说“霜满天”是作者所见,我认为不妥,值得商榷。《辞海》释:霜,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温度在零度以下)而凝结在其上的结晶。”可见,霜在地而不在天,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而诗人居然不顾常理写下“霜满天”这样不符合自然景观实际的诗句,难道是疏忽吗?并非如此,我认为,“霜满天”的描写,正体现了诗人运思的细密。总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单说诗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列举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