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
家族文化是东晋士族对当时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东晋士族渊深的家族文化传统是东晋士族能够在文学上取得丰硕成果的深层原因;其次,东晋士族家族文化中的尚文传统更是直接在文学人才的成长、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诸方面于文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勰东晋文学与玄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晋一代十分短祚,东晋文学在诸多文学史书中都少有提及或仅寥寥数页而已,而东晋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跨越的阶段,颇有研究探讨之必要。此文重在论述梁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对东晋文学与玄学的看法,主要从《文心雕龙》各篇对东晋作家作品的相关评论,对东晋文坛玄风大盛状况的评价以及为何全书一字不提陶诗三方面进行了逐一阐述,以此管窥刘勰复杂的文论思想以及东晋文学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4.
论东晋永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标举“永和文学”这个文学史概念,并用以指称被一般文学史著作忽略的东晋中前期文学。本文认为,永和年间聚居会稽的名士,具有迥异于前代名士的独特心态与士风,其所作诗文,均意在排遣生命悲感。本文从玄言文学、山水文学、山水理论、风谣体诗四个方面论述了永和文学的特征,确定了它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者对玄言诗的文学性、山水理论的哲学底蕴、风谣体诗的初创意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民族英雄于谦从小聪明多才。有一天,他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三个叉,径山寺名僧兰古春路过学堂,见于谦明目皓齿,伶俐可爱,心中喜欢,便戏道:  相似文献   

6.
浙西航线是指上接新安江流经建德、淳安、富阳、桐庐,向东经杭州湾注入东海的水上交通线路。它作为功能地域概念,反映了东晋南朝浙西城市的空间分布以及浙西与皖南的交通网状结构。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视角,是东晋南朝文人行旅的一条重要交通之路,能够显示出东晋南朝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的一些基本特点,有利于考察地域、交通和文学的关系,把握东晋南朝不同地域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汉译佛经《摩诃僧祇律》中保留了较多的东晋时出现的新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空海是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留学僧,他深谙佛法,创建了日本的真言宗.同时,他也是日本的书道宗师,擅长篆、隶、行、草、飞各体,有日本书圣、日本的王羲之等美誉.空海在中国的时间仅为两年,在长安学有所成后,受师尊教诲准备返日.但返日之前.他坚持到浙江绍兴学习了三个月,作者认为,空海既然如此急切渴望回国,却依然坚持要在绍兴停留数月,必有其重要原因.所以.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试图探究空海停留绍兴的原因、绍兴之行对空海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空海相关的绍兴史迹保存情况.  相似文献   

9.
东晋文学景观之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同其所施行之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晋教育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东晋教育中,文学教育在士庶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均,士族接受了较全面的文学教育,而贫寒庶民则缺少足够的文学教育。这种士庶之间文学教育的失衡、不对称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东晋文人群体阶级构成的士族化,并进而使底层经验、底层生活无法通过文学得到有效的传达。其次,在人格教育方面,东晋士族家教所极力塑造、培植之人格乃狭小之家族人格,以致一般士族文人普遍缺乏民间视野、民族意识与天下情怀,反映到文学上便是表现故国之思、复国之志以及丰富民间生活之类文学作品的极度缺乏。  相似文献   

10.
诗之道,大矣哉。清,宋荦《漫堂说诗》云:“诗者,性情之所发,三百篇离骚尚已。汉魏高古不可骤学,元嘉永明以后,绮丽是尚,大雅寝衰。独唐人诸体咸备,铿锵轩昂为风雅极致……”如此说诗可扼其要,而说及唐,则更得渊源流变矣。吴乔《西昆发微》序云:“诗之比、兴、赋三百篇,至晚唐未之或失。自欧公改辙,而苏黄继之,往往直致胸怀,不复寄托。自兹以后,日甚一日。明人自矜复古,不过于声色求唐人,未有及六义  相似文献   

11.
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的南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人口的大迁徙,而且是文化的大迁徙,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空间格局,对中国文学的布局、流派、题材和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僧与雀     
《甘肃教育》2002,(4):20-20
鹞子追雀,雀投入一僧袖中,僧以手搦定日:“阿弥陀佛!我今日吃一块肉。”雀闭目不动,僧只说死矣,张开手时,雀即飞去。僧日:“阿弥陀佛!我放生了你罢。”  相似文献   

14.
扎顿?阿旺格桑丹贝坚赞是清代康区著名的僧人,本文阐述了他毕生为了自己的信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最终修成正果,在讲、辩、著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善男信女们的虔诚信仰和崇敬。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永嘉之乱",初入江左的士人对治乱兴衰的反思以及东晋初期儒学的重振及其在政治上的应用,对士人群体产生了一种道义和良心的约束力,从而使士人更加关注社会及现实,这也促成了这一时期关注现实文风的形成,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体现出"群怨"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以文学之名     
文学应该在何时被讨论?在往下读之前,请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本期的《小溪流·成长校园》上,有不少名家新作跟溪迷们见面——湖南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毛云尔带来《一匹从天堂流落到民间的骆驼》,行文隽永,发人深思;哲理散文深受中学生喜爱的湘籍作家刘晓平带来《少年"书狂"》,简述魏源嗜书成性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另一位湘籍作家廖静仁带来《净土上的圣殿》,成功塑造了一个高尚无私的乡  相似文献   

17.
废名与家乡的文学因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创作的乡土特色为视点,通过对作品内容和现实的乡土风貌的比照分析,说明了作家作品同家乡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从自然环境、人事习俗等方面,分析说明了家乡黄梅的风土人情影响和孕育了废名的创作;二、从佛教和哲学、民间文艺等方面,分析说明了家乡的传统文化气息养育了废名的艺术性灵。  相似文献   

18.
在王敦之乱平定后的十数年时间里,陶侃一直坐镇上游荆州,其在东晋初年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陶侃对于上游建康的忠诚却一直受到怀疑,其有“窥窬之志”的议论在当时就已兴起,千百年来后世史家对此更是聚讼不断。通过分析陶侃政治生涯中的若干片段,认为陶侃或许在司马睿渡江伊始便不为建康方面所信任,而明帝时陶侃出镇荆州也是明帝为了制约王导的无奈之举。《晋书》所载陶侃的“折翼之梦”,或许也正是反映了当时士族群体对于出身寒素的陶侃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的背后,则反映了在门阀政治发展的背景下,“士庶有别”观念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9.
穷僧和富僧     
<正>从前,在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僧人。他们都想到南海看看。从四川到南海的路途非常遥远。富僧做了好多年的准备,他造了一艘船,又购置了许多物品,仍然觉得没有把握。这天,富僧和穷僧相遇了。当富僧听说穷僧也想去南海时,觉得很好笑,就问道:“你怎么去南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