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出现,正是这些"偶然",才使课堂充满灵动的异彩。我们要把握品德课程的动态信息,把握教材,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把握学生的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从活动中体会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把握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把握偶然,灵活应变,促进品德课堂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品德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对以往沉闷的品德课堂带来极大的冲击,课堂不再冷冷清清、平平淡淡。于是",活动热"在课改的洪流中应运而生,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开来。然而,细细揣摩这股"活动"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新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指向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简言之,品德与生活课因活动而精彩,在教学中需以"活动"来盘活课堂,通过游戏活动来激活兴趣,通过操作活动来熏陶品德,通过欣赏活动来生成感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品德课许多课堂活动,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从中学到什么,学生不清楚,教师也很模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品德与社会也强调活动性。可见,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笔者认为,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品德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四个"重视"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一、重目标,让活动有鲜活的灵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  相似文献   

6.
发现篇: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当前品德课堂教学中,把大量活动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目标。但是我们也发现,许多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实效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设计脱离了课堂,走了样,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品德课堂中"以活动为中心"的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课上常呈现热闹非凡、争奇斗艳的场景。但当我们回过头来细细琢磨时,却不难发现有些活动存在着一些误区。源于对品德课活动化的无限期望,基于对新课程的不断实践,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寻找对策进行重构,还品德课堂一片亮丽的晴空,使品德课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一、偏主题,定位不准,活动陷于两难境地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过程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目标的准确  相似文献   

8.
[缘起]乱花迷人眼 在多次听课活动中发现,合作探究活动在品德课中遍地开花,俨然成了课堂教学的"风向标".的确,合作探究学习的运用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克隆"别人的做法,为"活动"而活动,导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把品德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覆盖到儿童的整个生活,构建小学品德全过程教学:一是从教学时间上延伸,把品德教学时间从原来的课堂"40分钟",拉长到"一百天",以学期为单位整体安排实施;二是从空间上拓展,把学习环境由教室"小课堂"扩大到整个社会"大课堂",以最接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选择"课堂";三是从教学路径上拓宽,从较为单一的课堂活动,扩展到综合性学习,从而让学生从刻意的课堂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获得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当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现象,学生停留在课堂上"知"道理,没有跟进课后进行什么教育;学校尽量减少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大大萎缩.于是,学生的道德视野在这样的分离中越来越狭隘,道德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体验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和空间,品德教学将体验实践活动的资源引入品德课程,利用体验实践活动进行品德教学的延伸,既可以丰富品德课程本身的内容,又凸现了课程的价值,课堂内外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带领孩子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搏浪前行.传统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写照——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简单而乏味,课堂冷清,学生厌学,效果不佳.新课改给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以往沉闷的课堂不再冷冷清清、平平淡淡.于是"活动热"在品德新课改的洪流中应运而生,课堂上充斥着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如林的小手.尤其是各种公开课,浓墨重彩,讨论热火朝天,对话贯穿始终,多媒体声色俱全,表演热闹纷呈……这是当今课改浪潮下的朵朵浪花——纷繁多样却瞬间即逝,这种热闹只是"流水匆匆去无痕",结果是课堂热闹、学生喜欢,但却使品德教育走了味,效果仍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通过活动中的体验、感悟来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的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这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带来品德学科课堂中的新气象——"活动化"已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活动"成为了教与学的中介,成为小学品德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那么,如何提高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笔者就品德学科教学的过程,谈谈提高品德活动有效性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品德课堂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大多为“动”而“动”。简言之,现在的品德课堂就是:“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所以,我们应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架构成熟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综合性很强的新型课程,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与体验;它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领学生发展。因此,在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我们需要切实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促成品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正>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所以,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把生活内容点点滴滴渗透到活动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教学的课堂,给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品德课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品德课堂生活化。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带来品德学科课堂中的新气象——"活动化"已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活动"成为了教与学的中介,成为小学品德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那么,如何提高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表现为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探究形式、作业练习、学习评价等方面,给师生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而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贯穿新教材的一根"红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品德课程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不断出现新的活力,再也不见了往日的"单调"与"沉寂",演绎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我们的品德课堂看似那么"美丽",那么"热闹",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看似那么深入,可是若检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则实在不敢恭维,如说脏话、说谎话、践踏花草、折枝掐花、欺负弱小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为什  相似文献   

20.
李世祥 《中国教师》2014,(14):50-51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留有诸多空白,在教材中留白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即通过留白促使学生展开对话和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品德教育专家鲁洁教授曾明确指出:"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在留白处创设适当的活动,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与课本对话,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判断和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理解品德的含义,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