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主持人语:现代传媒是现代文学重要的现代性特征之一。现代传媒诞生之后,从稿酬制度、文学创作方式、文学接受、文体特征直至文本内涵等方面,对文学均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影响。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影响研究起步较  相似文献   

2.
从沈从文的文学发展道路看现代传媒对作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存在就是现代传媒的发生与存在,没有现代报纸期刊就没有现代的文学。现代传媒对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沈从文的文学起步、发展、成熟、辉煌以及最后放弃写作都离不开报纸期刊。一定程度上说,报纸期刊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成败。他所走过的文学道路,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纸期刊对作家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自19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注意到文学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传媒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渐渐多了起来。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状态而言,现代传媒是培育新文学"现代"品格的重要传播环节之一。在现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创生伊始,中国现代文学就跟现代报刊传媒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将现代文化传播及现代传媒引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必将改变其研究的方法、视角,进而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般观点。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在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论述现代报刊和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方探讨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现代文学文本读解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7.
世纪末思潮     
20世纪初叶, "异域的新声"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文学或者说中国现代文化终于在文化"他者"的影响下有了"现代"的特质.在舶来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图景中,一股有违传统审美习惯的西方"世纪末"文化思潮在当时出现.这股思潮以颓废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为内核,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大幕,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潜在势力.关于"'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个话题,学界已经有了较为具体的研究,具备了成为现代文学研究"新关键词"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代出版是现代文学的摇篮,现代出版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不仅孕育了现代文学,反过来,又借助现代文学而获得了自身更大更快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现代文学的生存手段,还对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结构性的反作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出版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转型"主要出现了两次.  相似文献   

9.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0.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衰微,现代文学理论范式开始形成。促成现代文学观念形成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西方现代文学理念,二是仿西方文化而来的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制,三是现代性质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三种因素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意味着中国文学领域一种新的文化秩序的兴起,也标志着传统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模式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学。用来确定现代历史阶段之现代属性的标准,也应该成为确定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文学的标准。文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历史原点的意义。此前文学革新的成就,要通过文学革命更为成熟的创造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左翼文学反映了革命现代性的要求。革命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左翼文学事实上改造并融合了五四文学的传统。左翼文学有重大教训,但也有历史贡献和成功的经验。其优秀之作,证明"工具论"的文学观可以兼顾人情与物理,使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世俗现代性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世俗现代性看似现代,实则比较传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民众追求生活享乐和欲望宣泄的要求。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重要的是这两翼如何舞动起来。港澳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学相互之间没有文学标准以外的地位高下。现代文学止于1949年仅是一种照顾教材特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还要在体例上创新,要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知识完备的文学史学科,拥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经过近百年的意义解释和研究已形成了丰富复杂的知识结构。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解释进程,探讨其意义构成的历史性和丰富性,讨论它是如何完成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的多元化阐释和知识整体观的建立,从而实现中国现代文学向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承和播散,并拥有知识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意义,可以推测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知识更会走向意义的多层面和多维度,向西方文学、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延伸和开放,向文化学、思想史、美学观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前现代文学史撰写及现代文学评价中有意无意的以西方现代标准为参照的做法,形成了对民族文学、文化传统的价值遮蔽.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有必要讲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形式的合法性以及解放区文学的价值意义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以确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闫奇男 《贺州学院学报》2010,26(2):29-31,60
文章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建构大学科新体系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该书的创新在于突破旧有框架,开拓创新的研究空间、发掘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论著.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自起步开始,"超越雅俗,崇尚经典"一直是研究者秉持的信念。打破雅俗边界,进入资料,还原文学的历史,是通俗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通俗文学研究的开展和学科边界的确立,旨归于尊重史实的现代文学史的构建。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表述。自起步到成熟,它主要接受着两种影响,一来自于传统,一来自于外国。新文学的影响资源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7.
刘保昌的新著《汹涌的潜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是一部厚重、扎实的学术著作。作者从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创作、现代作家这三方面进行整体、宏观的研究,分别梳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借此说明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性来源在于传统文学、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西学的影响是外设的,不是本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界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要求师范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合理完整、要素齐全、符合学科要求的学科素养,这就要求在高师教学中建构学科成分齐全、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学科素养培养模式。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例,符合"四基"要求的"回归文学现场"教学模式突破以往"填鸭式"大学讲授法,增强了学生的学科兴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期专栏刊发张伟栋的《历史"重评"与现代文学的兴起--文学与政治双重视野中的八十年代初现代文学运动》一文,旨在探讨80年代初现代文学重评运动的思想史内涵。这一内涵体现在"拨乱反正"的历史向度中,现代文学研究以文学与政治相互交错的双重视野展开对文学历史的确认和对历史真实的还原,从而确立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史地位。该文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和80年代初几本现代文学史的考察,试图完成这一叙述。  相似文献   

20.
正自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起,新型传播媒介就极大地影响着文学表达,并改变着文学的审美品质。现代文学就是一种传媒文化场上的审美现象,当代文学也被传媒所牢牢控制。1990年代以后,新兴电子传媒的出现,再次让文学这种古老的审美形式面临着新的激变。对于这种传媒语境下的文学的本体变化,以及它与周边文化场的关系,学界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刘文辉教授的新著《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人民出版社2013年)就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