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戏剧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相互影响,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下的民族存亡关头,抗战戏剧运动也产生发展起来,经过了上海、重庆、武汉、延安等地的探索、实践,并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深厚基础之上,随着桂林从抗战大后方到前线的形势转变,最终在西南剧展中达到了最高峰,成就了西南剧展作为抗战剧运最后一个高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鼓动全民抗战、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老舍抗战剧作的一条红线。鲜明的文化分析色彩,赋予了爱国主义以透视国民精神与社会心理的深刻思想内涵。温和的世俗讽刺是老舍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寄寓着作家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二者的完美结合,既是对老舍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业已开始的探索国民性思想的深刻总结,又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对国民性问题探讨的较高成就。小说化的戏剧创作手法,不仅使老舍抗战剧作具有了不同于戏剧家戏剧的鲜明特色,而且是老舍为丰富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经验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当抗战戏剧以能否最大限度动员民众投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卫战争成为衡量其自身成就的最主要标志时,大众化、民族化便成为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指向。沿着大众化、民族化道路,桂林抗战戏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重视民众期待视野,从民族心理层面熔融着中华民族的意志与情感;关注大众情感反映,努力创作符合观众心理期盼的艺术作品;遵循大众审美习惯,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承载时代的召唤与期盼。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信心的重新振起,是推动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的空前觉醒,中国人民在团结抗战中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中国军队高昂的作战意志和顽强的抵抗能力,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国际社会出于道义而给予的各种援助,英美等国在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是促成抗战时期民族自信心重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戏剧在抗战宣传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笔为枪,创作或改编出了大量鼓舞民族士气的戏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李健吾亦于此时适时地将英国的经典莎剧《麦克白》与《奥赛罗》改编为中国的抗战讽喻剧《王德明》和《阿史那》。李健吾在改编的时候虽承袭了原剧的大体脉络,却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多细节方面做了深入的中国化改编,以使其更为符合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达到易于接受、动员抗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是历史悠久、魅力无穷的中华文学在民族危难与奋战之际特殊境况下的薪火传承,也是中国作家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一种斗争武器;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人生的历史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的展示。因此,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理所当然地在中华民族文学史册和世界文学史册上留下辉煌的篇章。"[1]然而,抗战文学这一笔弥足珍贵的巨大文学遗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能让我们感到乐观,可以毫不夸张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布莱希特与梅兰芳两个现实主义大师,运用的戏剧手段却各有巧妙不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最基本特征是: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和演员之间、观众和角色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代表,这种传统戏剧同西方戏剧区别甚大-确实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8.
桂林抗战戏剧运动是一场在戏剧文化工作者领导下的群众性的文化运动,各行各界的群众积极组成了许多抗战戏剧团体,有效推动了桂林抗战救亡戏剧运动的胜利前进,在桂林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作为桂林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运动.其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内容题材的人民性、艺术手法的大众性等特征.突出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群众艺术特质.团结与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桂林各界的抗战力量,不仅推动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广西日报》昭平版是1944年秋至1945年秋活跃在桂东敌后的一份进步报纸,它在桂东抗战史上的作用不可磨灭,本文着重阐述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地位,重点突出它在“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所作的努力,同时对一批爱国民主人士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国剧运动”是一场以留学生为主、旨在“建设中华戏剧”的运动。其倡导者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等人在一系列戏剧理论论著中,广泛介绍了西方戏剧在中国发展的得失,分析了西洋剧与中国旧剧的差异,并在实践中探讨了戏剧如何艺术地表现人生与正确处理戏剧、舞台、观众三者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云南壮剧《彩虹》在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闪亮登场,获得综合演出银奖和八项单项奖共24人获奖的成绩。《彩虹》清新隽永的诗意表达、鲜明而有意味的象征手法、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方面的鲜明特色,使人眼前一亮,为民族戏剧会演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纵论方言剧     
方言的正确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是必要的.方言剧创作的成功由戏剧艺术的成功与出色运用方言塑造人物、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两方面构成.方言剧创作不应一哄而上,也不可无端扼杀.剧作家应该从题材需要出发,通过恰当的方言形式,努力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品位的方言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抗战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无论在其主题选择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特点,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抗战戏剧对师范类院校学生的文化价值功用,就抗战戏剧带给学生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戏剧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说明抗战戏剧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的地位,增强学校师生对抗战戏剧的重视程度,对学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课本里缺少史诗和戏剧诗诗歌分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三类。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基本上是抒情诗,缺少史诗和戏剧诗。相对于抒情诗而言,史诗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体现着英雄主义精神,往往包容着一个民族的生命理想,而戏剧诗也因篇幅较长并且与音乐、舞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胜利,是民族大团结的硕果,各个民族都为抗战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西南回民在这场民族抗战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唤起了民众抗战意识。争取了海外支持,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英国戏剧产生于中世纪基督教礼拜仪式,其早期发展与教会密切相关并体现了中世纪宗教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世纪英语戏剧主要分为神秘剧和道德剧.神秘剧以<圣经>故事为素材,把从人被赶出乐园到世界末日的整部人类历史搬上舞台;而道德剧则把人的一生戏剧化,表现人心灵中的善恶冲突和教导人们在罪恶充斥的世界上应该如何抵制各种罪孽,如何遵循各种基督教美德从而获得救赎.中世纪英语戏剧取得了很高成就,并为文艺复兴时期英格兰戏剧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欧阳予倩作为新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于抗战期间,两次旅居桂林。旅桂期间,对桂剧投入极大热情,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旧剧改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次淞沪抗战之比较研究余子道在中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在淞沪地区先后举行了一二八抗战和八一三抗战。这两次轰轰烈烈的抗日之役,英勇悲壮,震惊中外,影响深远,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二八与八一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