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在论及语文教科书时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在读种种的书。”从这一段论述来看,教师借助教本这个例子来教学生,应该教给学生不仅仅是一篇篇课文,而应该是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去开其它的锁.理解其它的文章,甚至教会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寻找开锁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常有这种现象,当我们学过一个两个单元后,要学生根据所学写一篇作文,但仍会有一片叫苦不迭的声音。写作,这一心底情感流淌的泉眼,居然难以冒出一滴水珠,反而成了学生不堪承受的重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经过几年实践,笔者认为,分散写作,抓片断作文训练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写作的潜力;注重材料(课本),从课本中找到写作的思路方法,能激发学生较高的创作热情。 一、依据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提高语文教学》中这样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这段文字中,叶老先生明确指出,课本只是例子,学课文的目的是为了有能力读、理解同类的书。如此看来,教师如何运用课本这一例子“举一”,并在“举一”之后能让学生有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丽 《现代语文》2008,(1):18-19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叶老语文教材观的核心。叶老在《谈语文教本》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和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致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毕竟一个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校的时间更是宝贵的,而书却是读不完的。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课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课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丰富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在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语感,文字知识匮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界一直讨论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与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提出的"例子说"相符。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宽广的,不应该局限在一篇篇课文之中。既然是作为"例子",教师就要有这样一种认识,第一,例子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的。第二,对于例子的解读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第三,作为某时刻某人物写作的某篇文章,其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善用教材,建立知识链接 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材》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完全读懂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找不着方向。因此,教师可以将所学课文或课外练习中形式或者内容相关的作品进行归类、迁移、拓展,从中提炼共...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它书库。”叶圣陶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中一篇篇课文教完了,目的又是为什么呢?例子的作用是什么?语文不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吗?简单地说就通过例子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语文的课例作用也在于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良性循环。那么,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学用语文呢?  相似文献   

10.
<正>偶然接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专著,他对于语文教本的独到见解——"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给了我作文教学上很大的启示。此处的"语文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中的选文,文体齐全,文质兼美,其遣词造句之精当、布局谋篇之巧妙、联想之丰富、想象之奇特、描写之传神、议论之深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放在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开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变知识教学为智能教学。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赞同。着眼点的转移导致方法的改变。知识教学使教学程式化,面面俱到,效果不佳,抑制或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智能教学将课文看作“例子”,从具体的例子探索某一方面的规律(小规律),从一例探求一理,让学生掌握、运用规律,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学生掌握了“一理”,即可扩大知识面,老师可将同类课文让其自学,或老师指导其自学,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去做,在实践中化为能力。这样做,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当然其它的问题也易迎刃而解。为了充分说明问题,我们将陆续解剖一些实例,这次的实例是《明湖居听书》一文。在这篇课文中,我们探索的“小规律”是“怎样写声音?”  相似文献   

12.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3.
包小平 《成才之路》2013,(17):73-74
学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叶老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任务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课文这个"例子"中理解、感悟、积累语言,并学会运用。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为构建全新的小学语文作业理念引领了方向,它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并全面开放。在开放的作业中学生主动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在能动的发展中培养“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近年来,笔者对开放学生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4种开放型作业进行阐述。一、读书积累,丰富文化底蕴1.同类拓展。配合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从课文中学来的方法及规律去读课外的文章。将课文当作“例子”,把课外文章当作“习题”。可以用教一篇带几篇的方法,即教某篇课文后,推荐学生读有关的文章,如同一题材的比较导读。同样的题材,不…  相似文献   

16.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人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停止于课堂、滞留在课本,而应立足课堂,着眼课外。因此,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老师们能做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很久以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教导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吗?  相似文献   

19.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必定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丈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要下一番功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特别有一点,必须从学生本身出发,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去思考学生会怎样理解这篇课丈,以孩子的思维去阅读课文.我从教学实际的例子里深刻体会了成年人和孩子眼中会如何理解同一篇课文,结合自己学习中的亲身感受来提出这个教学的问题,然后我反思了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历,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